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谁来关心弱智儿童

发布日期:2014-11-06 03:59:57 浏览次数:1596

儿病牵动母的心今年 7月 ,我们在北京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认识了 3岁半的毛毛和她的妈妈。毛毛是来这里准备接受保健医生的检查。 我们看到的毛毛是个漂亮的小女孩 ,长长的眼睫毛 ,大大的眼睛 ,非常可爱。但是 ,时间一长 ,你会发现她的目光空洞 ,别人对她说什么 ,她都置若罔闻 ,就像有一种无形的屏障 ,把她和世界分开了。 毛毛的妈妈说 :“ 7个月时发现她对一些比较鲜艳的东西不感兴趣 ,一般东西孩子都要用手摸一摸 ,她却没有那种反应 ;把自己封闭起来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无法沟通。” 另一名患儿安安得的是一种叫做孤独症的儿童发育性障碍疾病。得这种病的孩子外表看起来很正常 ,但却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更不会理解别人的意图 ,没有人知道她喜欢什么 ,需要什么 ,即便是最亲近的父母 ,也无法走进她的内心世界。目前在医学界 ,还没有更有效的方法来治愈这种病。 安安的妈妈感觉现在自己也不知道 ,无从下手……挺无助的 ,她说 ;“像这种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能感受的到 ,压力特别的大。” 55岁的黄一萍女士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 ,她也有一个智力低下的孩子 ,今年已经 24岁了。 黄一萍说 :“如果我没有这么一个孩子 ,我还真不知道世界上有弱智儿童这个概念。过去我思想概念中傻子是被人看不起的……因为孩子智力很差 ,不能学习 ,将来没法工作 ,没法谋生 ,没法参与社会 ,所以是很大的难题。” 据调查统计 ,在我国 ,像安安这样的儿童孤独症患儿有 50万人 , 14岁以下有各种智力问题的孩子也接近 300多万人。而设置弱智教育课程 ,能接收学龄前弱智幼儿的学校却极少。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朴永馨说 :“原先我们国家没有弱智学校 ,这部分是比盲聋孩子还要多的孩子 ,可是没有单独的学校。孩子小的时候 ,是生活上一个很大的负担 ,不能上班。如果有这样一个单位能收留这些孩子 ,培养孩子,确实是解除了很大的苦恼。” 许多家长都像安安妈妈和黄女士一样感到孤立无助 ,不仅要承受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 ,而且也无力为孩子提供很好的照顾 ,更别说教育了。 给弱智儿童一个家 74岁的茅于燕教授 ,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开先生的女儿 ,也是我国从事婴幼儿智能追踪和弱智问题研究的少数心理学家之一。经过 20多年的调查研究 ,她认为 9 0%的弱智儿童都是可以接受教育的 ,而且年龄越小越有利 ,这种早期教育训练在发达国家已是常识 ,但十几年前在我国还鲜为人知。 茅于燕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她向我们介绍 :“我从 19 75年从事这个工作以后 ,就做一些宣传工作 ,希望家长能早期把孩子送来 ,可当时没有这样的学校 ,你让他送到哪里 ?” 19 86年 10月 ,茅于燕教授联合一些热心人士和儿童家长创办了北京第一家对弱智儿童进行早期教育训练的实验研究机构 ,这就是如今的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这里校舍宽敞整洁 ,教师、保育员有 15人。但在养育院创办之初 ,也曾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艰苦时期。 茅于燕说 :“总共有 29 000元钱 ;第一年在紫竹院边上租了两间饭馆房 ,条件很差 ,后来连续 4年搬了 4次家 ,搬家的原因就是房租涨价 ,涨一次价搬一次家 ;4年中最早只有 2个孩子来 ,用了一个淘汰的风琴 ,一弹过路的人就跑来看 ,说这是在干什么呢 ?我说是训练脑子不太好的孩子 ,他们笑着说脑子不太好的孩子还能训练吗 ?我们说肯定能训练。” 直到 19 9 5年 ,在海内外一些机构的资助下 ,养育院才迁到现在的地址 ,逐步稳定下来 ,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14年来 ,在这里接受训练的弱智儿童已近 400人 ,绝大部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其中三分之二后来考上了北京的培智学校 ,有的还上了正常小学。 一个正在跳舞的孩子 ,他叫刘顺利 ,父母给他起这个名字 ,是希望他一生都顺顺利利 ,谁知道一出生他就是个先天智力低下儿 ,两岁多的时候就来到这里 ,在老师的精心照料和教育下 ,如今他已经通过了培智小学的考试 ,今年 9月就要上学了。 老师在教刘顺利认字时也下了不少功夫。 刘顺利的老师韩宁说 :“现在他已经能从 1写到 5,还有他的姓──‘刘’字也会写了。并且他在这学的跳舞、说儿歌、故事 ,表演都特别好 ;他妈妈也特别高兴。” 在这里 ,没有人认为这些孩子傻 ,老师们一再强调 ,这些孩子只不过是学习比较慢的一种人 ,在特殊教育条件下 ,他们可以学习 ,可以提高许多 ,只要有科学的方法和足够的耐心。 茅于燕认为 ,绝大多数弱智孩子经过训练都可以达到相当好的水平 ,如果不训练 ,他们就是愚昧无知的 ,重度是 5%的孩子学会了生活自理 ,也会自己穿衣吃饭。对于任何孩子训练都是有用的 ,任何孩子都不能放弃。即使很重的也训练他,如果他有一点进步 ,也一样高兴。 实际上 ,由于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同 ,智力水平和个性发展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像刘顺利这样 ,顺利地从这里走出去 ,考上小学。对于这部分孩子 ,老师们一个也没有放弃 ,他们说 ,在我们眼里 ,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 新运养育院创办之初 ,早期训练弱智儿童在我国尚无先例 ,既没有特殊师范学校专门培训弱智幼儿教师 ,也没有专门的教材。茅于燕教授通过自己多年不断的摸索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自己动手编写教材 ,并组织全院教师定期培训。 既然是搞科研教学 ,就来不得一点马虎。孩子们一天上几节课 ?游戏、活动占多长时间 ?睡眠几小时 ?什么时间用餐 ?这些都要有适合弱智儿童发展的、科学的安排。 老师在给一个班的孩子上集体教学课时 ,因为孩子较多 ,一般安排两名保育员坐在后面 ,随时处理孩子们中可能发生的情况 ,督促他们听讲。 除讲课外 ,集体教学还有手工、音乐、语言等等各种不同的内容 ,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儿童的智力 ,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 下午是集体活动时间。玩是孩子的天性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也不例外。但在这里 ,玩还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涵义。对这些孩子来说 ,玩 ,更是一种还原生活的学习方式 ,许多性格孤僻 ,不愿与人交往的孩子在这种集体活动中 ,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体会到了他们在家中所无法体验到的快乐。 每天的个别训练时间 ,老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 ,对孩子进行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对老师来说 ,教这些孩子学知识是真正考验耐心的时候。据统计 ,教智力中度落后的孩子学说一个词 ,如“老虎” ,老师平均要教 800次左右 ,少的也要 450次左右 ,多的竟要教 1200多次。 让更多人关心弱智儿童 根据北京市儿童保健所的追踪调查 ,对低龄弱智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 ,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是富有成效的。 保健所智力发展科主任张秀玲介绍 :“ 19 86年我们就开始合作 ,新运茅老师对弱智孩子训练之后 ,要求有个训练的效果 ,这些孩子第一次入园都是我们给查智商 ,经过 1年训练 ,再做一次检查 ,前后进行对比 ;通过训练 ,孩子的进步还是挺明显的。” 但是在我国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观念 ,不是所有人对弱智儿童都能给予充分的理解 ,也不知道他们还能接受教育。弱智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茅于燕认为 :“社会的理解也很少 ,开始我们带小孩到公园里边去玩 ,大家很新奇看他们 ,不了解他们 ,家长也怕人家认为这是傻子幼儿园。” 学校负责人毛祖桓说 ;“我们现在从小龄做起 ,这样的事业在国外已经普遍了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 ,我们国家对这个事情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当初 ,养育院被定名为“新运” ,其中的寓意是给那些弱智的孩子以新的命运。但是 ,一个新运养育院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近年来 ,随着弱智儿童人数的增加 ,像新运养育院这样的民办教育机构也逐渐多了起来。但一般来说 ,这类养育院、学校的建立和运转 ,经费都来自各种社会捐助 ,不很稳定 ,给学校的长期发展也带来不少的问题。 毛祖桓强调 :“弱智孩子家庭负担比较重 ,我们就没按照民办学校国家规定 ,完全按成本核算收入。这就意味着我们还要自筹经费来维持很多的开销。” 可喜的是 ,近年来弱智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家各级政府的重视 ,从民办的福利事业逐渐转变成为国家的教育事业 ,弱智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认可。在国家残疾人事业“九五”规划中 ,已严格制定了对弱智儿童的训练计划。 有关专家透露 :“关于智力落后的规定 ,在 5年之内训练 6万名儿童 ,在社区内系统训练 ,还要切除 3万个家长。原先我们国家在 19 87年的统计中没有弱智学校 ,而到现在已有了 418所。”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所有弱智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社会的关爱能化作和煦的阳光 ,温暖他们孤寂的心灵 ,因为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来源:777健康网)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6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