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农村学生比例下降将导致中国大学弱智化

发布日期:2014-10-04 21:19:54 浏览次数:1595

■自由发言

□薛涌

关于农村学生比例下降的后果,媒体多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讨论,很少从效率的角度来着眼。实际上,中国的高等教育把农村学生排斥在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公平问题,而且还是大学生平均智商的下降,这最终伤害的是中国的竞争力。

哈佛已故心理学家RichardJ.Herrnstein和美国企业研究所的著名学者CharlesMurray在1994年出版的关于智商研究的名著《钟曲线:美国生活中的智商和阶级结构》。CharlesMurray他分析了美国大学20世纪的发展,指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有了上大学的机会,比如1900年时,美国的大学生仅占18-21岁人口中的4%,如今则有75%左右的高中毕业生能上大学。按说这会稀释大学生的智商,但是从各种数据判断,现在的大学生智商比一百年前要高。

为什么呢?因为一百年前只有特权阶层的子弟能上大学,绝大多数人根本无缘竞争。二战后的《退伍军人法案》支持退伍军人的免费高等教育,于是有220万退伍军人走进大学,一时间,一半的大学生都是退伍军人,出现了许多“大老粗”拖家带口搬进常春藤的现象。

当时许多教授担心,这些没有教养的人会破坏哈佛耶鲁等名校精英文化的品质。但令他们意外的是,这代粗人竟是常春藤历史上最优秀的学生。二战后这种平民化倾向有增无减,有色人种、妇女都挤进了大学。各种奖学金的设立,使穷人、外国人甚至非法移民也能上大学。大学选材面宽了,虽然不断扩招,但是竞争力反而更高。过去的4%也许就是从5%的人口中选的,现在的75%则是从90%以上的人口中选的。这样一来,现在的大学生的平均智商当然就高了。

由此,用一个简单的计算就能看出中国大学“弱智”化的倾向:至2008年秋季入学,中国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已达23%,与三十年前27个考生中仅有一个能进大学的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上世纪80年代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还在30%以上,现在则下降到了17.7%,而农村人口占了总人口的55%以上。也就是说,大部分农村人口被排斥在大学的升学竞争之外。

用个简化版的算法来演绎:如果这23%是在整个适龄人口中选拔,那么大学生就差不多是顶尖的23%的聪明人。如果这23%仅仅是在45%的城市人口中选拔,那么几乎所有智商在平均水平以上的城市青年都可以进大学。按智商分布的理论推算,农村学生越少,大学生的选材面就越窄,平均智商也就越低。

可见,中国大学城乡学生比例失调,早已不仅是个社会公平问题,而且是个效率问题。我们正在抛弃一大半人口中的那些高智商学生,并用城里智商相对低的学生充数。这就造成了中国大学的“弱智”化,直接影响未来中国的竞争力。所以,政府必须以拨款为杠杆,要求大学(特别是拿国家经费最多的一流大学)招收一定比例的农村学生。否则,中国一部分最好的大脑,就永远会处于“休耕”状态。(作者系美国萨福克大学助理教授)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