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成王敗寇太弱智
袁隆平、易中天等與中大學子分享“中國夢”
羊城晚報訊 記者林世寧、實習生杜靜報道︰10 日上午,袁隆平、易中天、秦暉及楊顯惠齊聚中山大學, 與學子暢談了各自的“中國夢”。
易中天︰中國教育急功近利很多人在談論中國教育時, 總會拿諾貝爾獎當一個質問的理由。易中天指出,中國教育的成功與否和諾貝爾獎沒有任何關系,“教育成敗的評判標準應該看能否大幅提高國民的素質, 這遠比獲得諾貝爾獎重要得多”。易中天接著說︰“當今社會的教育評價太過急功近利,總是抱著‘成王敗寇’的理念,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以至于當今教育和文化顯得弱智化, 把人的大腦都搞壞了。”
“很多教育都是要望子成龍, 望子成材,望子成器。龍是怪獸,材是木頭,而器是東西,這些都非人,為什麼不是望子成人,真正把人當人看? ”談及“中國夢”,易中天說,他希望教育能讓人們成為真實、善良、健康、快樂的人,希望社會給人們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和尊嚴。
袁隆平︰希望年輕一代接棒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走上演講台,開始“我的禾下乘涼夢”的主題演講時,在座全體人員起立鼓掌。
易中天笑稱︰“袁老師是在場粉絲最多的人,所有吃米的人都是袁老師的粉絲。”
袁隆平表示,雜交水稻技術的成功研制,能夠多養活7000 萬人口, 而7000 萬是差不多一個湖南省的人口數量, 也幾乎是一個法國的人口數量。袁隆平希望,“年輕一代能夠繼承我的研究, 實現畝產1000 公斤,用科技為這個國家做出更多的貢獻”。
楊顯惠︰應該先讓農民崛起著名作家楊顯惠一向關注平民的“苦難和現實”,“先讓農民崛起”的演講,為農民權益振臂疾呼。
楊顯惠說, 為這個國家做出最大貢獻的是農民,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卻養不活自己。“是什麼讓農民放棄了農業,選擇了進城之路? 又為何因為沒有住房、沒有戶口、沒有工作, 讓他們無法在城市立足扎根,找不到出路? 如果農民無法崛起,國家也就無法崛起。”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