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物为肝圆韧带白线疝一例
患者女,50岁。以“上腹部肿块8年,逐渐增大2年伴间断性上腹部不适半年”主诉入院。患者8年前无意中发现上腹部约2 cm×2 cm×2 cm大小包块,局部无红肿热痛,无毛发,未给予进一步诊治,2年来包块逐渐增大至3 cm×3 cm×3 cm大小,半年前出现间断性上腹部不适,以饱餐后或重体力活动时感觉中上腹部有牵拉不适感明显,以“腹部包块、脂肪瘤”诊断收住院。否认腹部手术及高血压、糖尿病史。入院查体:剑突下3 cm腹壁中线处可见一大小约5 cm×3 cm的隆起肿块,表面皮肤无充血、水肿,无手术瘢痕,肿块质软,无压痛,无搏动,边界清,活动度可。入院后上腹超声检查提示“剑突下未探及明确肿大包块”。经临床反复细致查体发现:患者平卧位腹肌完全放松时,肿物经轻柔按摩逐渐消失,在原来肿块处可扪及可容一指皮下间隙,考虑“白线疝”可能性大,修正诊断“腹部包块,白线疝”。术中见肿块为脂肪样组织,无完整包膜,在白线处可及一直径约2 cm的缺损,切除疝囊外脂肪,切开疝囊及疝环,可见其内容物粗大与肝圆韧带相延续,大网膜与疝囊黏连,分离黏连,在肝圆韧带距肝边缘1 cm处钳夹、切断取出,残端缝扎。结扎疝囊颈,切除多余疝囊,缝合腹直肌前鞘,术后痊愈出院。最后诊断:腹白线疝(内容物为肝圆韧带)。
讨论白线疝(hernia of linea alba)约占所有腹外疝的0.4%~3%,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患者,可发生在腹壁正中线(白线)的不同部位,但是绝大多数在脐上,也称上腹疝[1],其深面是肝圆韧带。早期疝块小而无症状,以后可因疝块增大使腹膜受牵拉而出现上腹痛,并伴有“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平卧后疝块可回纳,常可在肿块处扪及皮下间隙。临床误诊为脂肪瘤屡见报道,更有误诊为脂肪瘤行手术后网膜回缩腹腔引起大出血,发生休克,引起严重后果的报道[2]。误诊原因为白线疝临床上罕见;病史、查体欠细致;超声报告欠全面,未说明有无瘤蒂及与周围的关系等。临床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和了解,接诊有以上类似表现的患者要仔细查体,即以一个手指顺腹白线自剑突至脐进行仔细按压,如有压痛性肿块或缺损,即可确诊;如肿块无压痛,可用拇指和示指夹住肿块并向外轻轻牵拉,如诱发疼痛,亦可确诊[3]。应用彩超检查可准确地诊断腹壁包块的来源,是区分腹壁肿物、血肿、腹壁疝或者是腹腔占位病变最直观、简便且经济的方法,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最可靠的依据[4]。该病无症状者肿块虽可继续增大但发生嵌顿的机会不大,可不予治疗。对于有明显临床症状而无特殊手术禁忌者,则应施行手术治疗为宜。一般只需缝合白线缺损,缺损较大可用纤维网片修补[1]。
参考文献
[1]李福年,周荣祥,李杨. 腹壁与疝外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0-263.
[2]汤承福. 一例白线疝误诊为脂肪瘤切除大出血的教训.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86,6(2):86.
[3]吴慧芳,胡承明. 白线疝二例误诊分析.临床误诊误治,2007,20(11):46.
[4]沈睿,侯曼丽,张玉金. 彩超诊断腹白线疝1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1(2):160.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