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宝宝腹泻 小心轮状病毒肠炎
阅读提示秋冬季节小儿腹泻情况逐渐增多,其中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腹泻在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最多,轮状病毒感染亦可侵犯多个脏器,可产生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等;有的患儿表现为血清心肌酶谱异常,提示心肌受累;还有轮状病毒感染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如肺炎。
所以,各位家长要注意了,看看您的孩子发生腹泻是不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最多
人类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轮状病毒于1973年最早由Bishop从澳大利亚腹泻儿童肠活检上皮细胞内发现,形成如轮状,故命为“轮状病毒”。
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约占秋冬季节小儿腹泻的70%~80%,所以人们常把它称作秋季腹泻或冬季腹泻。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最多,尤其是6个月至1岁的婴儿。人乳喂养的孩子较少发病,因人乳中含有特异性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传染源是轮状病毒肠炎病人和轮状病毒携带者。病后3~4天大便排病毒量最大,传染性也最强,能在家庭、幼托及儿科病房流行。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染,因疾病早期30%~50%的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所以有人认为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但因引起腹泻的人类轮状病毒有A、B、C、D四个血清型,四型间无交叉免疫性,所以可以重复感染。
预防从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开始
轮状病毒性肠炎一般预后较好。该病的预防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食具、便器、玩具和设备的定期消毒。
2、气候变化时,避免过热或受凉,居室要通风。
3、轮状病毒肠炎的传染性强,集体机构如有流行,应积极治疗患者,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4、轮状病毒疫苗接种为理想的预防方法,口服疫苗已见诸国外报道,但我国尚未开展此项疫苗接种。
腹泻多在病后一周内可见好转
轮状病毒肠炎潜伏期一般1~3天,起病急,病初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呕吐现象,持续2~3天,多数病人有发热,体温多在38℃~40℃之间,持续1~4天。病后2天出现腹泻,大便每日10次左右,水样或蛋花汤样,呈黄绿色或乳白色,可有少量黏液,无脓血,无腥臭味。大便在显微镜下检查可有脂肪球和少数白细胞,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多轮状病毒颗粒。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能及时地从大便中检测出轮状病毒抗原,所以诊断轮状病毒肠炎并不困难。腹泻重的孩子可出现轻、中度脱水,由于腹泻时电解质损失较少,所以脱水常为等渗或偏高渗,同时常可并发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腹泻多在病后4~7天自愈,少数孩子腹泻可持续20多天。近年来有报道称,轮状病毒感染亦可侵犯多个脏器,可产生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等;有的患儿表现为血清心肌酶谱异常,提示心肌受累;还有轮状病毒感染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如肺炎。
治疗以补充足够液体为主
轮状病毒肠炎治疗主要是补充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无脱水征或轻中度脱水患儿予口服补液盐溶液,伴重度脱水征患儿则需辅予静脉补液纠正脱水。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病毒性肠炎多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发酵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一次,共2周。药物治疗可以给予口服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等)和微生态调节剂。抗生素治疗无效。
本报记者叶青胡晓震
实习生周冰靳军/摄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