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肾健脾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国中医药报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由于肠道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肠道功能亢进,肠道平滑肌痉挛收缩,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继而出现的肠黏膜炎症经久糜烂及溃疡。临床上多采用柳氮磺胺吡啶片、皮质类固醇等治疗,见效虽快,但容易复发,而且副作用较多。《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第26卷第12期报道了湖南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范汉淮医生临床采用温肾健脾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诊断标准参照“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拟定。共收治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在临床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自拟温肾健脾燥湿活血汤:党参、藿香、苍术、白术、茯苓、厚朴、陈皮、补骨脂各10g,干姜、制附子(先煎)、炙甘草各6g,肉豆蔻、鹿衔草、地锦草、地榆、仙鹤草各13g。加减:腹痛甚者加白芍15g,延胡索10g;肝气郁结者加柴胡、香附、防风各10g;泄泻急迫不畅者加半夏、木香、砂仁;腹泻次数多者加诃子10g,黄连3g;里急后重明显者加木香6g,槟榔10g。每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每次1g,每日4次,症状缓解后每次0.5g,每日4次。两组均以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复查纤维结肠镜和大便常规。
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32例中,治愈18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6%;对照组28例中,治愈12例,好转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0.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病机以脾肾虚弱为本。或禀赋不足,脾肾虚弱;或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或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水谷精微不能运化输布,水湿停留,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关门不利,清浊不分,脂膏下流,则形成泻痢。脾脏气虚,运化失司;肾阳不足,火不生土,脾肾阳虚,遂致大肠泻痢不止。在治疗上应以健脾补肾燥湿为主,佐以行气化瘀。自拟温肾健脾燥湿活血汤方中,藿香酲脾化湿;苍术、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化浊;厚朴、陈皮理气燥湿;干姜暖脾止泻;制附子补肾温中除湿;补骨脂、鹿衔草、肉豆蔻温脾补肾;党参、炙甘草健脾益气;地锦草、仙鹤草、地榆活血化瘀。全方共奏温补脾肾、理气燥湿、活血化瘀之功效。
范医生特别提醒: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应重视调补脾胃,少食或不食辛辣及过冷食品,是防止本病反复发作的关键。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