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发布日期:2014-11-08 17:04:25 浏览次数:1600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此词条由 挂号网 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经 中国健康教育卫生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 专家审核。

在未明确病因前,大便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统称为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腹泻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大约每年至少10亿人次发生腹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每天大约1万人死于腹泻。在我国,腹泻病同样是儿童的常见病,据有关资料,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的年发病率为201%,平均每年每个儿童发病2.01次,其死亡率为0.51%。因此,对小儿腹泻病的防治十分重要,引起病毒性肠炎最重要的病毒是轮状病毒(rotavirus),其次是腺病毒,还有诺沃克病毒,肠道病毒、冠状病毒、小圆病毒,星状病毒等,但远比轮状病毒少。本节重点介绍轮状病毒引起的肠炎。

症状体征 编辑本段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症状体征

多发于秋冬季,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潜伏期36~72h,典型病儿常伴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可达39~40℃,病初1~2天呕吐,可先于腹泻出现,腹泻为水样便,如蛋花汤样,无脓血,每天约3~10次,由于吐,泻,可引起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病儿粪便中电解质浓度显著低于细菌性肠炎,如霍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且多数为急性失水,故多引起等渗或等渗偏高脱水,本病自然病程3~8天,平均5天左右, 轮状病毒肠炎主要发生于秋冬季节,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起病急,病初即发生呕吐,大便量多,黄或淡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无其他并发症时,1周左右自然好转,确诊主要依据大便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

用药治疗 编辑本段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方法

(一)治疗

本病无特异治疗,主要采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对症治疗。轻者可口服补液盐,重者可用静脉补液纠正。曾报告中草药马蹄香治疗有效,也曾用干扰素治疗,认为可缩短病程。但尚需更多重复试验加以证实。人乳和其他来源的特异性抗病毒抗体能减少病毒排泄的量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二)预后

本病预后好,疾病的严重性主要与吐泻引起的脱水程度有关,及时补液1周左右大部分病人自然痊愈。

饮食保健 编辑本段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饮食保健

注意生活饮食,注意维生素营养。

;

预防护理 编辑本段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预防护理

轮状病毒疫苗已在研制中,尚未达普遍推广阶段,

1.维持良好的个人,食物及环境卫生,

2.处理食物或进食前,如厕后须洗手,

3.清理呕吐物,粪便及尿片时须戴上手套,并须再彻底洗净双手,

4.清洁及消毒受污染的物品及表面,

5.学童如出现呕吐或腹泻现象,应尽早求诊,休息和勿上学。

病理病因 编辑本段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病毒由内,外两层衣壳及含11片段的双股RNA核心组成,根据组成内层衣壳的主要蛋白质(VP6,即病毒6号蛋白)的抗原性不同,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补体结合等试验,可将病毒分为A,B,C,D,E等属,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轮状病毒为A属,成人轮状病毒腹泻为B属;B及其他属轮状病毒与动物感染相关,轮状病毒根据其外层衣壳蛋白VP4及VP7的不同抗原性,通过中和试验,又可分为若干血清型,引起婴幼儿腹泻属1~4血清型;动物轮状病毒仅限于3~7血清型,

(二)发病机制

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黏膜上皮细胞,使绒毛顶端上皮脱落,绒毛变短,脱落上皮被由隐窝新产生的上皮取代,这些新上皮细胞不够成熟,缺乏双糖酶,因此腹泻发生机制与绒毛破坏影响吸收,双糖酶缺乏及上皮细胞损伤,进入肠腔分泌有所增加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上皮细胞膜上存在轮状病毒受体,轮状病毒外壳蛋白VP4是病毒感染细胞的吸附蛋白,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而进入上皮细胞,病毒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固有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因此,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能力受损而形成腹泻,另一方面,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加重呕吐和腹泻。

疾病诊断 编辑本段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鉴别

轮状病毒肠炎与其他病毒引起腹泻的鉴别主要靠病原学检查,呕吐,腹泻严重者应注意与胃肠型食物中毒和霍乱等相鉴别。

检查方法 编辑本段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检查方法

粪便镜检白细胞0~3/HP,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病原学诊断最初通过电镜,免疫电镜从十二指肠引流液及粪便中直接看到轮状病毒颗粒获诊断,但不适于临床常规应用,目前多采用免疫学或核酸方法来检测粪便中抗原,一般4h即可出结果,国内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提取粪便中病毒RNA,作核酸凝胶电泳(PAGE)开展较普遍,轮状病毒PAGE可见11条RNA片段,集成4组,各含4-2-3-2条片段为其特征,又可根据其最后二片段相距远近,分为长,短两型,目前已开展斑点杂交,寡核苷酸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A属轮状病毒外层衣壳的VP7蛋白分子来诊断轮状病毒感染及其血清分型。

此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但仅能在一些科研单位进行,近年轮状病毒组织培养,亦已在经胰蛋白酶处理的Mal04细胞株上获得成功, 一般不须做特殊辅助检查,必要时做胸片和心电图检查,以明确肺部有无病变,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时,心电图检查 S-T段降低,T波低平,双相,最后倒置,出现u波并渐增高,常超过同导联的T波,或T波与u波相连呈驼峰样,

并发症 编辑本段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并发症

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个别可因高热引起惊厥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