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性肠炎
腺病毒性肠炎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秋冬季节为主。腺病毒是小儿病毒性肠炎中仅次于轮状病毒的病原。采用免疫测试法,使用单克隆抗体在粪便中快速检测腺病毒抗原。腺病毒性肠炎由腺病毒感染所引起。感染高峰年龄为5 岁以下儿童,特别是2岁以下婴幼儿。病后免疫持续时间较长,免疫力随年龄增长有增强。流行季节不明显,托幼单位易于流行,医院内感染率较高。患儿以腹泻为主要表现,每日数次至十次,稀水样便,持续1-2 周,平均8-9 天,少数可持续3-4 周。70%患儿伴有呕吐,40%患儿以发热起病,伴有腹泻。体温38℃以上,2-3 天后热退。部分患儿可同时有鼻炎、咽炎、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腺病毒性肠炎
腺病毒性肠炎患儿出现低钾血症者占19.6%,也可出现高钾血症。但低钾血症更为多见,尤其在纠正脱水及酸中毒后,细胞修复,葡萄糖及钾离子回到细胞内,加上尿量的恢复,钾离子从尿中丢失增加。出现高钾血症是因为腹泻导致脱水,血容量减少致肾前性肾功能不全,尿钾排出减少;代谢性酸中毒时细胞外液氢离子浓度升高,为维持酸碱平衡,氢离子进入细胞内与钾离子进行交换,使细胞外液血钾浓度一过性升高。早期应注意心电图的监测。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22.8%。病毒性肠炎以等渗性脱水为主,重者可出现高渗性脱水。但本组病例尤其在出现脱水的患儿中,低渗性脱水并不少见,且高于高渗性脱水的发生率。其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发病后患儿进食减少或拒食、呕吐及肠壁钠泵运转失调等因素有关。在抢救中重度脱水患儿时,应尽快行血清电解质检测,如果盲目输入大量低渗液,可能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高氯血症在本组病例中发生率最高为25.0%。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有:HCO-3的丢失引起细胞外液阴离子减少,为维持电中性,细胞外液氯离子相应增多;病毒性肠炎患儿大便中氯离子含量相对低于钠离子和钾离子。低钙血症多发生于脱水患儿中,且脱水程度越重,低钙血症程度越重。
临床表现
水样腹泻影像
腺病毒性肠炎大多数由病毒性肠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是无症状的。在有症状的感染中,水样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粪便很少含有粘液和血液。体检发现(例如粘膜干燥,心动过速)无特异性,且与脱水程度有关。婴儿及年幼儿童的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可发生严重水样腹泻,持续5-7天,可导致等渗性脱水。90%患者可发生呕吐,约30%患者高热超过39℃。典型的诺沃克病毒感染发病急,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持续仅1-2天。在儿童中,呕吐较腹泻显著,而在成人中,通常腹泻占优势。成人患者亦可有发热,头痛,肌痛。腺病毒性胃肠炎的特点是腹泻持续1-2周。罹患的婴儿及儿童可有轻度呕吐,典型者可在腹泻发生后1-2天开始。约50%患者发生低热。婴儿及儿童的非诺沃克萼状病毒感染与轮状病毒疾病难以区分。然而,成人患者可发展为较典型诺沃克病毒感染症状。星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与轻度轮状病毒感染相似。
潜伏期3-10 天,多为7天。患儿以腹泻为主要表现,每日数次至十次,稀水样便,持续1-2 周,平均8-9 天,少数可持续3-4 周。70%患儿伴有呕吐,40%患儿以发热起病,伴有腹泻。体温38℃以上,2-3 天后热退。部分患儿可同时有鼻炎、咽炎、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6%有肺炎表现。
疾病治疗
腺病毒性肠炎--轮状病毒
腺病毒性肠炎常从临床上诊断。粪便细菌培养以及粪便查找虫卵和寄生虫阴性,但是对表现典型病毒性胃肠炎症状的患者,上述检查常不必要。轮状病毒及肠腺病毒感染可通过市场上能买到的试剂鉴定粪便中病毒的抗原而及时诊断,其他检测病毒性肠病原体试验仅能在研究室中进行。
感染的预防因无症状感染患者的频率以及病毒在人-人之间传播容易与否(特别对用尿布的儿童)而复杂化。母乳喂养可能对感染起一定的保护作用。看护者应在换好尿布后用肥皂和水充分洗手,换尿布的地方应使用稀释的家用漂白粉或70%酒精消毒。若轮状病毒在儿童看护机构暴发流行,应该对所有的儿童检测该病毒的排泻物。随后,感染者和非感染者应被迁移到不同的地方,由不同的看护者照管。几种有希望的轮状病毒疫苗正在开发中。
治疗主要依靠适当的液体补充。即使有呕吐,大多数患者能通过口服再水化液有效地再水化,其中一些是可获得的OTC。对不满5岁的儿童,运动型饮料及碳酸盐饮料不是适当的再水化液体。只有严重脱水患者才需要静脉补液。
小儿病腺病毒性肠炎,以脾胃气虚为本,以食积、湿热、寒湿为标。以补益脾胃之气为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基本原则,应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脾胃之气强健,气血充沛,脏腑、经络、气血生理活动正常,阴阳平和,则邪祛正安。消食积、清湿热、散阴寒为治标之法,临证中当根据病情的轻重及不同的临床表现权衡本虚标实的轻重缓急,做恰当的化裁,饮食停滞为主者当消积导滞兼顾脾气,湿热为主者当清利湿热兼醒脾开胃,寒湿胜者当暖脾止泻,出现伤阴伤阳者分别加用敛阴回阳之品。
疾病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是本病预防的重点。
1.管理传染源:应早期发现患者及隔离患者对密切接触者及疑诊患者实行严密的观察。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做好患者粪便的消毒工作:防止饮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医院要严格做好婴儿区及新生儿室的消毒工作。如大便不能自控的小儿,应限制其进入日托或学校。
3.接种免疫:轮状病毒的疫苗已可在临床应用。在流行期间,对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采用被动免疫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人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保护作用。提倡母乳喂养,以减少幼儿患病的严重性。经牛轮状病毒免疫后的牦牛的牛奶中含有IgA及IgG抗体,用此种牛奶喂养婴儿也有保护作用。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