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运动障碍分型有什么
小儿脑瘫是一种出生前到出生后发育时期非进行性的脑损伤,其常见症状为姿势异常和运动困难,姿势异常和运动发育障碍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肢体的神经出现了问题(或损伤)而导致的神经性肢体障碍,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患儿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障碍轻的只是手和脚动作稍显得不灵活或笨拙。
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握东西,竖头困难,不会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爬,不会站立,不会行走,不会正常地咀嚼和吞咽;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对称,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或联合反应和不自主动作等。
在静止状态下,患儿的痉挛是轻度或中度的。这里指的“静止”状态不包括仰卧位,因为由于紧张性迷路反射的影响,患儿在仰卧位会出现伸肌痉挛。这类患儿在企图运动时,或当平衡受到威胁须作出适当反应时,肌张力会明显增高。当从事较容易的运动时,肌张力保持轻度增加;但当作复杂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肌张力呈现明显增高。原始反射可能持续,但不像重度痉挛患儿那样容易被引出。他们能作出随意运动,但动作常显得迟缓、笨拙。
运动障碍往往累及四肢与躯干,不少患儿伴有听力和语言障碍,由于肌张力的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自主运动,肌张力越低,变化越大,不自主运动也就越频繁。由于颜面部肌肉不规则地局部收缩,脸部呈现怪异表情;全身肌群共同收缩不协调,使患儿难以保持某一姿势或稳定某一肢体。各个关节常呈现过度活动,包裹关节的周围软组织较松驰,特别是那些伴有间歇性紧张的患儿,有关节脱位的倾向。同属手足徐动型的患儿,但临床表现尚有一些差异,因此为了便于区分,尚可划分为下列3个类型:
软瘫通常只是一个暂时阶段,可见于2—3岁前的婴幼儿。如果给予足够的刺激,他们的肌张力会不同程度地升高。从软瘫变为肌张力亢进,有时可能非常迅速,肌张力变化幅度也较大。大部分软瘫最终将发展为手足徐动型,小部分发展为痉挛型,个别的发展为共济失调型。软瘫婴儿缺乏抵抗重力和产生自主运动的能力,观察这类婴儿在仰卧位呼吸运动,可以发现胸腹部侧壁的舒缩运动多于腹壁的上下升降运动。他们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微弱,姿势原始,仰卧位时四肢均呈外展、外旋并屈曲,外观犹如一个翻身仰天的青蛙,他们缺乏主动运动。在俯卧位时,由于缺乏保护性头部侧旋转,因此,有窒息的危险。由于肌张力低下,呼吸运动浅而无力,咳嗽乏力,因此,呼吸系统的疾患发生率较高。由于缺乏有效的吮吸和吞咽运动,常出现喂食困难。
共济失调型患儿在早期肌张力大多低于正常,以后逐渐上升。他们常常不能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当站立时,为了维持站立姿势,他们必须不停地进行调节。由于躯干和肩胛带等近端部位缺乏稳定性,因而出现运动协调困难。当进行各种运动,特别是四肢运动时,往往呈现辩距障碍。在企图运动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协调和频繁的过度动作或多余动作,而在运动的中间阶段,自我控制能力最差。有时,在运动中会出现紧张性震颤。由于震颤和辩距障碍的影响,平衡反应显得无效,对失去平衡所作出的反应常是过度的,不可靠的。共济失调型患儿学走路的时间迟于正常儿童。当行走时,为获得较稳定的平衡,常将两脚左右距离分得较远,步态蹒跚,方向性较差。由于辩距障碍,脚掌接触地面时,不用力过度,就动作过度。随着运动的实践,他们会通过减少运用躯干旋转,将动作做得更慢些、小心些,最终,利用限制自己的运动,可能变得稍能自控一些。当然,与此同时,他们的动作会显得呆板、机械。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