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大便习惯改变应警惕大肠癌

发布日期:2014-10-10 00:38:32 浏览次数:1595

专家档案

刘铁龙,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理事,辽宁省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辽宁省肛肠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医学硕士。曾在北京等地肿瘤医院进修多次,擅长结直肠良恶性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电子结肠镜下直结肠检查和镜下治疗、便秘及各种复杂肛肠疾病手术治疗等,承担省级课题三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肠癌是世界死因顺位中列第3位的肿瘤,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大肠癌更占肿瘤死亡的第1或第2位。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大肠癌的标化死亡率男性为4.1/10万,女性为3.0/10万,分别为所有恶性肿瘤死因的第5、第6位。但是近年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上升的趋势令人瞩目,已超过肝癌食管癌成为仅次于胃癌肺癌的第3位最主要的恶性肿瘤,尽管大肠癌的治疗手段有很大进展,但多年来晚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并无太大改观。因此,大肠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愈显重要。

尽早识别早期症状

在大肠癌的早期阶段,患者自觉症状轻微,常不被引起重视,而早期癌的肉眼形态与良性腺瘤又不易鉴别,其外观与腺瘤十分相似。因此,在临床上很容易对早期大肠癌造成误诊和漏诊。随着病灶的增大和病情的进展,从而产生一系列局部和全身的症状。局部症状包括:①大便性状和习惯的改变,大便变细、变形,在粪便中混有脓血、黏液等成分;②腹痛腹部不适结肠癌患者腹痛相对而言更为多见,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的隐痛钝痛绞痛;③腹部肿块,当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时都可出现临床上可扪及的腹部肿块,恶性肿瘤较良性肿瘤更容易表现为腹部肿块,大肠癌尤其是结肠癌,其恶性程度比胃癌、胰腺癌等低,因此往往肿块体积较大但病期仍相对较早;④急慢性肠梗阻表现,当肿瘤生长至相当体积阻塞肠腔或浸润肠壁引起肠管狭窄时,可以引起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梗阻症状,梗阻常呈进行性加重,非手术方法难以缓解;⑤急性结肠穿孔腹膜炎表现,文献报道结肠癌合并结肠穿孔者占6%左右。大肠癌在穿孔发生之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低位肠梗阻如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前驱症状,在此基础上突发腹部剧痛、全腹部压痛及反跳痛、板样腹等症状,此时应考虑是否有穿孔和腹膜炎。全身症状主要为慢性消耗表现,随着疾病的进展,肿瘤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晚期病人可呈现恶液质状态。

定期做筛查可减少死亡率

早期大肠癌预后良好,据美国NCI疾病监测资料显示,其5年生存率可达到94.1%。通过临床的筛检可增加早期病例的检出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作为一种补救性的预防措施,可发现癌前病变以及时处理,从而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在临床中,对大肠癌的筛检主要通过以下手段,包括:①肛门指诊,本方法简单易行,不受设备条件限制,可查距肛门8cm内的直肠,中国人大肠癌约有30%在此范围内,临床上对有症状者做全身体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②粪便潜血试验,肠道不显性出血是大肠癌及大肠腺瘤最常见的早期症状,由于其经济、简便、安全,一直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大肠癌实验室检查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早期大肠癌临床检出率;③全结肠镜,本方法不仅是一种直观的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经内镜的介入治疗也是早期大肠癌治疗的重要方法;④气钡双重对比灌肠,研究证明其敏感性为32%-53%,特异性为85%,虽然其敏感性较低,但可检查全结肠,并发症低,广泛为医务人员和病人接受,仍作为临床检查的手段之一。国外的权威机构研究表明,每半年1次的肛门指诊﹢每年1次粪便潜血﹢每三至五年1次的全结肠镜检查可减少40%的大肠癌的死亡。

现代生物医学的研究显示大肠癌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性”结肠癌只占全部大肠癌的6%左右,而绝大多数为“散发性”大肠癌,其发病与饮食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能量摄入过多、肥胖、过多饱和脂肪酸摄入、体力活动减少、膳食纤维和微营养素摄入不足等等。针对目前已知的与大肠癌发生、发展有关因素积极进行综合防治,逐步达到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及改善生活质量,是现阶段大肠癌综合预防的基本任务。

胡晓震本报主任记者叶青

摄影靳军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