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不少大肠癌一发现就是中晚期

发布日期:2014-11-13 17:07:21 浏览次数:1596

觉得自己没啥毛病,一做肠镜竟发现肠癌,而且多是中晚期。在沈阳市肛肠医院,几乎每天都会接诊这样的病人。

赵虹主任介绍,一般来说,大肠癌与环境、饮食习惯有关,低纤维素、高脂肪饮食容易诱发大肠癌;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0年后,约有10%—20%可发生大肠癌;出血性溃疡结肠炎10年后,50%发生癌变;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8岁—10岁易发病,40岁左右几乎100%发生大肠癌。但是,因早期症状不明显,大肠癌一发现就是中晚期的情况,在临床非常常见,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三类良性瘤特征各不同

大肠良性肿瘤主要包括三大类。

第一类就是人们常说的大肠息肉。大肠息肉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儿童发病率较低,仅占1%以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肠息肉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明显增加。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特别是有家族性息肉病患者,在40岁以后几乎不可避免地发生癌变。

第二类是腺瘤。结肠腺瘤可发生在结肠任何部位,其中右半结肠及左半结肠约各占40%,直肠占20%。可单发或多发,多数直径≤2cm,个别腺瘤直径可达4cm。

第三类是非肿瘤性息肉。包括错构瘤性息肉、黑斑息肉病、幼年性息肉病等。幼年性息肉可发生在幼年或青年人,以儿童发病率高,主要发生在直肠,很少发生癌变,但有极个别癌变的报道,幼年性息肉是患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

不加控制良性可能变恶性

大肠腺瘤是由大肠腺上皮发生的常见良性肿瘤,但它又有癌源性息肉之称,也就是说,腺瘤常常成为大肠癌前期的病变。

从病理上看,管状腺瘤癌变的几率为5%左右,而绒毛状腺瘤癌变的几率高达40%,家族性结肠腺瘤病癌变的几率最高,经统计未予处理的这类人群的腺瘤几乎最终都发生癌变。

从大小上看,腺瘤越大,癌变几率越高。

从形态上看,腺瘤分为有蒂、无蒂及广基三型。其中广基的腺瘤癌变的可能性较大,而带蒂的癌变率明显低于前者。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癌变率增高,左半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癌变率高于右半结肠,数目越多,癌变率也越高。

如果人们能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就能通过行电子大肠镜检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电镜下电切术就可切除,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切,重要的是把腺瘤恶变这一链条切断了。

症状不典型容易被误诊

那么一旦发展为大肠癌了,都有哪些临床症状呢?

右侧结肠癌,主要表现为下腹或右下腹隐痛,因盲肠升结肠内径较宽,达7—8cm,较少发生梗阻,可表现为下腹包块,体瘦的人清晨空腹时自己就能摸到。除此之外,还可以伴有慢性失血、贫血,因右下腹不适、隐痛,有些病人易被误诊为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胆囊炎等。

左侧结肠癌主要表现为腹痛便秘便血腹胀肠梗阻等症状,这部分病人经常感觉腹胀、排便不畅,排气后得到缓解,这时多是由于肿瘤使肠腔变窄,致使肠不全梗阻,所以感觉到腹胀。

直肠癌则首先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如以往每日排便1次,近期无明显诱因,出现每日排便2—3次,甚至更多,并伴有便后不净感,总是有便意。许多直肠癌患者还伴有肛门坠胀感或里急后重感,也有因此症状常被误诊为慢性肠炎或痢疾,也有的患者便血就自认为是痔疮,不到医院就诊,致使病情加重,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多学科联合治疗大肠癌

目前,大肠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随着医学的发展,走向多学科联合治疗。

手术切除至今仍是治疗大肠癌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我们知道,任何癌变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其转移和复发的特性决定的,所以大肠癌的手术不是单纯仅仅把癌灶切掉就可以了,而是要将肿瘤上、下缘的正常肠管切除一部分,及区域淋巴结清扫,也就是说,手术是建立在力求根治的基础上。

本报记者叶青

名医小传

赵虹,主任医师,沈阳市肛肠医院肿瘤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毕业后从事肿瘤治疗2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任沈阳市抗癌协会等多个学会理事、委员。擅长大肠癌、胃癌的手术治疗及其他综合治疗。从事肿瘤综合治疗二十余年。

咨询电话:22533338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6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