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大肠癌盯上你
一名退休在家的女性,平时身体健康,可在近日一次外出聚餐后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起初被诊断为急性肠炎,用药半个月,效果欠佳。后来,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经肠镜确诊为大肠癌。
还有一名老年患者,有多年的痔疮病史,经常便血,以前用痔疮栓还奏效。但近段时间便血不止,痔疮栓不再管用,经肠镜检查,发现为直肠癌,已向肝脏转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之相关的胃肠道疾病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大肠癌的发病率“异军突起”,跃居第四位常见恶性肿瘤,更不容忽视的是,大肠癌的发病人群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如何诊治大肠癌就成了摆在消化内科医生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期,我们邀请市人民医院院长助理、消化内科主任邵泽勇博士,他将结合平时的工作经历对大肠癌的相关常识为大家进行介绍。
说到大肠癌,想必很多市民感到陌生,但是要说到结肠癌、直肠癌,那大家就不会陌生了。
邵泽勇博士介绍说,发生在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癌症统称大肠癌。专业人员则经常叫一些较为具体的名字,如盲肠癌、升结肠癌、直肠癌等。
根据病程特点,医学上将大肠癌分为早期大肠癌和进展期大肠癌两大类。在不同的分期,大肠癌的表现大相径庭。
以进展期大肠癌为例,其表现主要为贫血、腹泻、便血、肠梗阻等症状。
邵泽勇说:“盲肠、升结肠癌往往以贫血、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表现,有的甚至仅仅表现为右侧腹部不适。”
邵泽勇还举例说,他曾经诊治过一名中年女性患者,职业是司机,她的右侧腹部不适有半个月,在肠镜检查后发现是升结肠癌。
另一方面,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癌的临床表现则以便血,肠梗阻为主要特点。曾有一名老年男性,腹泻一个月,大便呈黄色稀水样,每天排便五六次,便中偶尔带血。一开始诊断为慢性肠炎,用抗生素和止泻药效果不好,后来做肠镜检查发现是直肠癌。
医学上将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浅层,且没有淋巴结转移的癌变称为早期大肠癌。可以简单理解为结肠癌的萌芽期,块头小,根基浅,容易被控制。
但也正因为如此,早期大肠癌病变范围小,不影响肠道功能,患者不会有任何临床表现,因此往往被忽视。
而在进展期的大肠癌,绝大多数都有肠道症状,患者会主动到医院就诊。针对进展期癌症的诊断手段也很多,除肠镜之外还可以做CT、全消化道钡餐、采血检测肿瘤标志物等检查。
“肠镜检查很容易就能发现肠道上的肿瘤,确诊率接近百分之百。”邵泽勇说,但对于早期大肠癌,诊断就困难得多了。
“因为早期大肠癌没有症状,患者不知道该不该去医院进行检查,另外,还有医疗技术方面的限制。”邵泽勇说,这些因素导致早期大肠癌不易被发现。
针对进展期大肠癌,一般首选手术、化疗、放疗和综合治疗。而对于早期大肠癌则首选肠镜下治疗。
正如前面所说,早期大肠癌病变范围小,根基浅,相当于大肠癌的萌芽状态,因而易于消灭,不需要外科手术,在肠镜下即可切除。
具体来说,是将肠镜送达病变部位,通过肠镜活检孔道插入一个圈套器或是钳子,将癌变部位圈套勒紧或是钳夹提起,接通高频电治疗仪即可将病变切除。患者住院3至5天即可出院。
邵泽勇举例说,曾经有位退休的老年女性患者,体检时发现乙状结肠有一块约1.5厘米大小的半球形病变,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为:腺瘤性息肉。在肠镜下,为其进行了全瘤切除,再次送病理检查,结果提示:粘膜内癌,无淋巴结转移。该例患者正是早期乙状结肠癌,于内镜下根治,追加外科手术可能性极小。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