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单纯疱疹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发布日期:2014-11-17 06:43:31 浏览次数:1600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疾病名称5 英文名称6 别名7 分类8 ICD号9 流行病学9.1 传染源9.2 传播途径9.3 易感人群10 病因11 发病机制12 单纯疱疹的临床表现12.1 原发性单纯疱疹12.1.1 亚临床型感染(隐性感染)12.1.2 皮肤疱疹(cutaneous herpes)12.1.3 口腔疱疹(oral herpes)12.1.4 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GH)12.1.5 眼疱疹(ocular herpes)12.1.6 新生儿单纯疱疹(neonatal HSV infection)12.1.7 全身播散性单纯疱疹12.1.8 疱疹样瘭疽12.1.9 疱疹性甲沟炎(herpetic whitlow)12.1.10 疱疹性脑炎(herpetic encephalitis)12.1.11 疱疹样湿疹/湿疹样疱疹(eczema herpeticum)12.1.12 HSV感染和艾滋病毒感染12.2 复发性单纯疱疹13 单纯疱疹的并发症14 实验室检查15 辅助检查16 诊断17 鉴别诊断17.1 带状疱疹17.2 脓疱疮18 单纯疱疹的治疗18.1 全身治疗18.2 局部治疗18.3 物理疗法18.4 中医疗法18.5 辨证用药18.6 单方成药18.6.1 外用药物19 预后20 单纯疱疹的预防21 相关药品22 相关检查

1 拼音dān chún pào zhěn

2 英文参考herpes simplex

3 概述单纯疱疹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由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感染所致。单纯疱疹的临床特征为皮肤黏膜成簇出现单房性的小水疱,主要发生于面部或生殖器等局部,易于复发;全身症状一般轻微;但若发生疱疹性脑炎或全身播散性疱疹,则病情可相当严重,甚至危及生命。HSV可导致宫内感染,胎儿出生时可呈各种形式的先天畸形或发育障碍,是所谓的“TORCH”综合征的常见病因之一。

初发性疱疹潜伏期为2~12天,平均6天。初发性疱疹经治疗或自行缓解后,病毒仍能长期蛰伏于体内,可因发热、紫外线照射、风吹、月经、创伤、情绪激动、紧张、胃肠功能失调等激惹因素而活化,表现为复发性疱疹,并常反复发作。许多复发性疱疹患者在发病前可有前驱症状,如局部感觉异常等。

4 疾病名称单纯疱疹

5 英文名称herpes simplex

6 别名单纯性疱疹

7 分类皮肤科 病毒性皮肤病 疱疹病毒性皮肤病

感染内科 病毒性感染 疱疹病毒感染

8 ICD号B00

9 流行病学9.1 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及慢性带毒者均为传染源。一般人群中,5%成年人为无症状携带者;单纯疱疹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疱疹液、病损部位分泌物以及唾液及粪便中;也可从外生殖器并无明显病损的患者精液中检出。

9.2 传播途径单纯疱疹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弱,主要通过患者病损部位直接接触健康人黏膜或皮肤微小破损处而传播;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则是HSV-1型感染的另一重要途径。性交、接吻是传播本病的重要方式之一,导致生殖器疱疹的发病。因此,生殖器疱疹被列入性传播疾病范畴。患病孕妇也可导致胎儿宫内感染。此外,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还可经消化道途径传播。

9.3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成年人群中有很高的HSV抗体检出率,Tischendorf报道,80%~90%欧洲居民曾遭受HSV-1亚型的感染。据估计,全球人口中约1/3罹患过单纯疱疹,大多获自隐性感染;但HSV抗体的存在尚不能完全保护机体免受疱疹病毒的重复感染,患者也可先后遭受两个亚型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不过,曾遭受HSV-1亚型感染者,倘再罹患HSV-2亚型感染时,病情可相对较轻。

单纯疱疹的发生多为散发或原有潜伏病毒感染的反复发作。研究表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率在经济水平低下、居住条件拥挤地区的人群较高;儿童营养不良或其他原因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者,较易于罹患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时可在儿童集中的区域内,如幼托机构出现暴发流行。多性伴侣性行为者是生殖器疱疹的高危人群之一,因其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故易于遭受HSV感染。近年来,我国生殖器疱疹的发病率已明显增高。

10 病因疱疹是一类常见,而且历史古老的传染性皮肤病;有关的记载甚至早见于古希腊。18世纪时,临床上已注意生殖器疱疹的存在。19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居住密集和人口大规模流动,通过一般接触及性接触传播疱疹的机会增加,导致疱疹类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医师逐渐认识到它的传染性和性传播途径,此后并发现疱疹病毒具有潜伏性感染的特点。

疱疹病毒科分为α、β、γ三个亚科,包括114个成员,具有一定的宿主特异性,分别感染人或其他的动物。目前,人疱疹病毒至少包括8个成员(表1)。

单纯疱疹的病原体为人单纯疱疹病毒,在病毒分类学上归于人疱疹病毒科α亚科,单纯疱疹病毒属,分为HSV-1、HSV-2两个亚型。HSV-1亚型主要侵犯腰以上部位,尤其是面部、脑组织等;而HSV-2 型主要侵犯腰以下部位,尤其是生殖器等,故有生殖器疱疹之称;但这种区分并非严格。

单纯疱疹病毒呈球形,由核壳体及病毒外包膜组成。核壳体呈二十面体形状,由162个壳微粒构成;其核心内含有病毒基因组,为线性双链DNA分子,长度为15226kb,HSV-1、HSV-2两个亚型基因组之间的同源性仅为47%~50%。单纯疱疹病毒基因组至少编码70种不同的蛋白质。成熟的病毒核壳体至少含有七种蛋白质。核壳体表面有一层物理结构尚不完全明确的内膜,含有四种蛋白质成分,与病毒基因的转录复制有关。单纯疱疹病毒的外包膜系双层含脂糖蛋白。糖蛋白成分复杂,至少包括六种;其中,糖蛋白gG的抗原特异性是鉴别HSV-1型或2型的血清学依据。单纯疱疹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病毒DNA进入细胞核内复制,与此同时,病毒DNA转录物进入胞质,指导病毒结构蛋白在细胞质内的合成;随后,子代病毒DNA回到胞质内装配为具有感染性的成熟病毒颗粒。在单纯疱疹病毒的复制过程中,成熟的病毒颗粒大约只占少数,其余因未能被及时加工、包装,而被迅速降解,或成为非感染性的不成熟病毒颗粒。

人单纯疱疹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加热30min、紫外线照射5min、乙醚等脂溶剂均可使之灭活;但可在-70℃环境长期保存其生物学活性。

在体外培养环境中,单纯疱疹病毒几乎可以感染各种胚胎和新生动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及上皮细胞,并很快产生肉眼可见的病变;故在某些疑难病例,体外培养分离病毒的方法可被用于帮助临床确诊。

11 发病机制单纯疱疹病毒入侵后,可在入侵局部造成感染;但一般情况下,病毒沿该局部的神经末梢上行,传入至神经节内,经2~3天短暂时间的复制后,病毒进入潜伏感染状态。上述短暂复制期间并不产生完整的感染性病毒颗粒。在适当条件下,单纯疱疹病毒可被激活而大量复制,再沿该神经节的神经分支下行播散到外周支配区域组织的细胞内,导致疱疹发作。局部感染较重时,病毒可沿淋巴管上行扩散导致淋巴结炎;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形成病毒血症,发生全身播散性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重要特点是,病毒可长期潜伏于体内,其间可因受激惹而反复发作。其机制系因病毒入侵后可长期潜伏在病损部位神经支配区域的神经节内,如三叉神经节、迷走神经节、骶神经节等。潜伏的病毒基因组游离存在于神经细胞内,甚至可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上,当其受到某种因素激惹后即可活化,病毒沿神经干下行扩散到所支配区域色质固缩,产生特征性的细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Cowdry A包涵体);相邻受染细胞的胞膜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细胞坏死崩解后形成单房性薄壁水疱,四周可绕以红晕,局部呈炎症反应。在初发性疱疹患者,围绕水疱周围出现的深层炎症反应较重,复发性疱疹则较轻。水疱溃破后表层脱皮,数小时内产生浅表性溃疡。皮肤黏膜部位的疱疹损害多局限,但新生儿及免疫力低下者,则可能形成病毒血症,甚至全身性感染,累及重要脏器。对于疱疹性脑炎或新生儿播散性疱疹患者,其实质器官病灶处的充血反应乃至出血性坏死现象比皮肤损害处更为显著,故病情较严重。

12 单纯疱疹的临床表现单纯疱疹呈谱状表现,一般发病轻微,最常见的是局限性皮肤黏膜单纯疱疹,对免疫功能低下者常可引起播散型严重发疹,特别对新生儿,表现为全身性播散性疱疹,可并发病毒性脑膜脑炎、肺炎肝炎等,其病死率可达85%以上。

12.1 原发性单纯疱疹原发性单纯疱疹也叫初发性疱疹。潜伏期为2~12天,平均6天。初发性疱疹经治疗或自行缓解后,病毒仍能长期蛰伏于体内,可因发热、紫外线照射、风吹、月经、创伤、情绪激动、紧张、胃肠功能失调等激惹因素而活化,表现为复发性疱疹,并常反复发作。许多复发性疱疹患者在发病前可有前驱症状,如局部感觉异常等。

除少数全身播散性感染或疱疹性脑炎患者病情严重外,单纯疱疹大多呈局部皮肤黏膜的疱疹糜烂性损害,全身症状一般较轻。不过,相对而言,初发性疱疹患者的全身症状往往比复发性疱疹明显。初发性疱疹皮肤黏膜损害常需2~3周愈合,而复发性疱疹患者病损大多于1周内即可消失。按照疱疹病损部位的分布的解剖特点,单纯疱疹可有如下不同的临床分类命名:

12.1.1 亚临床型感染(隐性感染)

约有90%的人初次HSV感染后,临床上不出现任何症状,呈隐性感染。有时仅能从血清中检出HSV抗体。亚临床型患者是主要的HSV携带者。

亚临床型的生殖器疱疹即无症状的生殖器疱疹。约有50%的HSV-1、70%~80%的HSV-2感染在临床上无症状。有人在检测HSV-2血清抗体阳性人中见有80%有症状,20%无症状。大多数人认为亚临床型的生殖器疱疹并非真正的无症状,只是症状未被识别。患者和医生对一些裂隙、细小线状溃疡等不典型的表现缺乏认识而忽视了生殖器疱疹的存在。有人用病毒培养法检查48例不典型损害的女性各部位皮损,有6例分离出HSV,其中4例为非特异红斑,1例为裂隙,1例为肿性硬结。因此,有人主张对所有生殖器溃疡和裂隙均应考虑到生殖器疱疹并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亚临床生殖器疱疹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特别是原发性HSV-2感染的无症状排放病毒远远大于原发性HSV-1的感染,也大于复发性HSV-2感染的病毒排放。无症状排放的部位与生殖器疱疹的好发部位相同,病毒常存在于患者的唾液、宫颈分泌物、精液、前列腺液中。有研究报告,在临产48h内无症状排放的孕妇有1/3最近曾发生过原发性生殖器疱疹。发生新生儿HSV感染的危险性比复发性孕妇大10倍。

12.1.2 皮肤疱疹(cutaneous herpes)

皮肤疱疹多见于复发性疱疹或成人初发性疱疹。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尤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以唇缘、口角、鼻孔周围多见,故也称为“唇疱疹”。皮肤疱疹起病时,局部发痒,继而灼热或刺痛、充血发红、出现米粒大的水疱,数个或十数个成簇;水疱彼此并不融合,但可同时出现多簇水疱群。水疱壁薄、疱液清亮,短期内自行溃破,糜烂。初发性疱疹患者,尤其病毒在皮肤明显外伤处侵入而发生的外伤性皮肤疱疹(traumatic herpes),发病期间常伴发局部淋巴结炎及发热,有的可达39~40℃,但大多病情不重;2~10天后病损皮肤干燥结痂,整个病程为2~3周。皮损部位一般不会遗留瘢痕,可能存在局部色素沉着,但短时期内即可逐渐消退。

12.1.3 口腔疱疹(oral herpes)

口腔疱疹主要由HSV-1引起,少数也可由HSV-2引起。疱疹和溃疡出现在口腔黏膜、舌部、齿龈、咽部、甚至可延伸至食管。表现为弥漫性龈口炎,口腔颊黏膜、上腭、舌、口底出现数个小水疱及浅在溃疡,局部炎症显著,常伴齿龈部的潮红肿胀。患者局部疼痛拒食流涎。全身有发热、倦怠、食欲不振咽喉疼痛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病程7~10天,可自愈,但易复发。口腔疱疹多见于5岁以下幼儿,但成人亦可罹患,尤好发生于有口-生殖器性交行为者。近年来,由于性观念的变化,此类口腔疱疹的罹患者临床上常能见到。

12.1.4 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GH)

约85%以上的原发生殖器疱疹是由HSV-2引起,10%以上由HSV-1引起,英国和日本的发病报告已超过HSV-2,特别是女性。本病属STD之一。生殖器、会阴及外阴部周围的大腿和臀部皮肤均可受累,出现疱疹、溃疡,及点状或片状糜烂。

男性患者多发生在龟头、包皮、阴茎等处,亦可累及阴囊。患者可感局部疼痛不适。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前列腺炎膀胱炎少见;但患者精液内仍可能检出病毒,HSV-2隐性感染可能导致男性不育

女性患者则多见于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宫颈,亦可波及尿道。一般而言,倘损害仅局限于宫颈,患者症状可不明显,疱疹性宫颈炎可仅表现白带增多,甚至无症状;但外阴部疱疹损害常常导致局部及全身症状,如局部疼痛、感觉异常、尿路刺激症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发热等。

生殖器疱疹患者的肛门直肠也可受累,尤见于有肛交史者,又称疱疹性直肠炎。由于部位特殊,容易夹杂化脓性继发性感染,故疱疹性直肠炎的症状多较重,患者有肛门直肠痛,排便时尤为加重,常伴里急后重、发热、腹股沟淋巴结炎、反射性尿潴留便秘等;或患者因疼痛而畏惧排便,导致便秘及排尿困难。查体可见肛周溃疡,有的患者虽肛门外观未见异常,但直肠镜检可发现直肠近端黏膜疱疹,脓疱疹或弥漫性糜烂损害。严重的生殖器疱疹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或骶神经根脊髓炎,后者可导致神经痛

由于外阴部的解剖特点,与其他部位皮肤黏膜疱疹相比,生殖器疱疹的病程较长,初发患者可达3~6周、且生殖器疱疹的复发更为常见。部分患者溃疡面愈合后可能导致阴唇粘连、尿道狭窄等后遗症。孕妇罹患生殖器疱疹时还可能导致流产早产或新生儿疱疹感染。有研究认为,在宫颈癌等癌症的发生机制中,虽然人乳头状瘤病毒的感染更为重要,但仍可能与单纯疱疹病毒的感染存在某种相关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男女,许多生殖器疱疹患者病情很轻,可能无明显症状,成为未能及时就医的原因之一,并从而进一步传播给其性伴侣。

单纯疱疹潜伏期可长达26周,一般在与携毒的性伴接触2~14天发病。皮疹出现于外阴部,在红斑基础上出现火柴头大小的水疱,单发或密集成簇状,可成批出现,常伴疼痛。水疱可破溃形成糜烂、溃疡,一般原发皮疹较广泛,女性原发症状较男性严重,多发于阴唇、阴道、肛周,可累及宫颈,表现为宫颈潮红小溃疡,有较多的分泌物,其次在大腿、阴阜、臀部也可发疹。男性好发于?头、冠状沟、阴茎、包皮、阴囊及会阴部。同性恋者可累及肛周、直肠,表现为肛门、肛周疼痛,里急后重,排便习惯改变,黏液或血性分泌物等直肠炎症状。本病常伴有全身倦怠、发热、咽痛关节疼痛、排尿困难,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有压痛。个别腰骶S2~S4节段出现感觉障碍,严重可有膀胱刺激症状。病程1~4周,女性痊愈时间较长。

12.1.5 眼疱疹(ocular herpes)

眼疱疹表现为疱疹性角膜炎或伴发结膜炎;大多为单侧性,常伴患侧眼睑疱疹或水肿耳前淋巴结肿大。受损角膜有树枝状溃疡,可导致角膜穿孔、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严重者可致盲。

12.1.6 新生儿单纯疱疹(neonatal HSV infection)

70%的新生儿单纯疱疹是由HSV-2引起,新生儿疱疹感染主要发生于围产期,大多系在患母阴道娩出过程中受染;或在母亲妊娠期感染疱疹后,病毒经宫颈进入宫腔,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的胎儿可早产,或出生时呈各种形式的先天畸形,或出生后身体、智力发育障碍,即所谓“TORCH”综合征。其得名于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即“T”)、其他病毒其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缩写在一起,即为“TORCH”。 “TORCH”综合征是生殖保健医学目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详见“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感染疱疹病毒后,可呈无症状隐性感染,也可引起不同形式或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轻者仅为口腔、皮肤、眼部疱疹,重者则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甚至全身播散性感染。新生儿生后接触被感染也较多见,以HSV-1感染为主。新生儿患者的病情一般危重,病死率可高达85%以上。皮疹可先发于皮肤、口腔、眼部,迅速播散全身。中毒症状重,可有发热、肝大、黄疸;肺、肝、脑、消化道、肾上腺等各脏器受累,易并发病毒性脑膜脑炎,常于发病3~5天死亡,即使幸存的病儿也遗留神经后遗症。发生于早产儿和双生儿感染较严重。先天性HSV感染可引起婴儿畸形,表现为小头、颅内钙化智力低下、发育迟缓等。

12.1.7 全身播散性单纯疱疹

全身播散性单纯疱疹多见于6个月~3岁儿童,特别是营养发育不良、患淋巴肉瘤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儿童。初发表现为较严重的疱疹性口炎、外阴炎,迅速播散全身,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的脐窝状水疱,疱壁丰满透亮。患儿常有较重的全身症状、高热惊厥头痛呕吐等,可因病毒血症引起疱疹性肝炎、肺炎、脑炎、胃肠炎等,死亡率较高。亦可发生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功能抑制者(例如艾滋病患者或器官移植患者),临床表现严重,病死率可达70%,或呈慢性化过程。

12.1.8 疱疹样瘭疽

由HSV直接接种于破伤皮肤所致,最多见于手指指端,局部出现深在的群集水疱,局部潮红肿胀,剧烈疼痛,可伴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轻,此型多见于医务人员如牙科医护人员、麻醉师等。

12.1.9 疱疹性甲沟炎(herpetic whitlow)

疱疹病变发生于末端指节,并深入至甲床形成蜂房样坏死;故局部疼痛剧烈,呈跳痛样,可伴腋下淋巴结肿大,病程7~10天。经常裸手接触疱疹患者的医务工作者易有罹患本病的危险。

12.1.10 疱疹性脑炎(herpetic encephalitis)

无论初发性,或是复发性疱疹感染,均可能导致疱疹性脑炎。疱疹性脑炎主要累及颞叶和脑干,常形成出血性坏死灶,以颞叶症状为重;可先损及一侧,随后延及对侧,并波及脑膜。本病可以是病毒血症的后果,但往往系疱疹病毒经鼻咽部沿嗅神经直接侵入脑部所致;故患者可无病毒血症过程,脑脊液中亦难以检出病毒,且仅约1/4的疱疹性脑炎患者伴有唇疱疹出现,临床诊断有时颇感困难。

患者起病急、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谵妄、惊厥、昏迷;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锥体束征、感觉缺失、视神经盘水肿;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外观清亮、蛋白质中度增高、糖量正常或偏低、白细胞数中度增高、多在0.4×109/L以下,以淋巴细胞为主,早期也可多为中性粒细胞;脑电图及脑扫描提示颞叶等脑局限性损害或呈脑组织弥漫性病变。疱疹性脑炎患者约有2/3死于起病后2周内,幸存者亦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2.1.11 疱疹样湿疹/湿疹样疱疹(eczema herpeticum)

即Kaposi水痘样样疹,在患有异位性皮炎、湿疹或其他皮肤病的基础上接触感染HSV,而在原皮疹上或其周围皮肤突然出现多数密集或散在的脐窝状水疱,周围绕有红晕,可相互融合成片,可继发成脓疱。易误诊为原有湿疹的加重。湿疹样疱疹是一种水痘样皮疹(varicelliform eruption),初期表现为皮肤小水疱,但以后可融合、出血或转为脓疱,有的疱中央可呈脐凹样;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及发热,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发生病毒血行播散,累及脑组织或其他重要脏器而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病死率可达10%~50%。疱疹样湿疹多见于颜面、颈部及上肢,严重可波及躯干部。婴幼儿、成人均可发病,常伴有高热、倦怠、全身不适,局部淋巴结肿大,可并发咽炎扁桃体炎、眼结膜炎、支气管炎及肺炎等。病程约7~10天,皮疹干燥结痂脱落,遗留色沉斑或浅在瘢痕,大多数病人愈后良好。

12.1.12 HSV感染和艾滋病毒感染

在生殖器单纯疱疹患者人群中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此类患者合并感染其他性传播疾病(包括艾滋病毒感染)的概率较高;其部分原因在于HSV感染造成的生殖器皮肤黏膜糜烂损害,增加了其他性传播疾病病原体的入侵机会。基于明显的原因,艾滋病毒感染者中的HSV感染率也高于一般人群。由于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不仅导致疱疹复发率较高,而且疱疹病情也较重,常表现为面部与外阴部皮肤黏膜的持久性、破坏性损害,甚至毁形。

12.2 复发性单纯疱疹常由各种诱因如发热、劳累、月经、胃肠功能紊乱等刺激而发病,约有20%~40%的原发HSV感染后可复发,每月或每6个月复发1次,常在同一部位多次反复发作。复发性单纯疱疹与原发性不同的是,出现一片簇集状的比较小的水疱或丘疱疹,常无全身症状。疹前局部皮肤有灼热、轻度瘙痒及感觉异常等前驱症状。最常发生于面部,特别在口周、颧部如口唇疱疹,其次是生殖器疱疹,发疹后常伴有轻度神经痛。复发性单纯疱疹多见于成人,儿童少见。

13 单纯疱疹的并发症疱疹病损继发细菌性感染后,可加重临床症状。疱疹性角膜炎是导致失明的常见病因之一;生殖器疱疹则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心因性及器质性的性功能障碍。胎儿宫内感染则可致早产,或先天畸形等。

14 实验室检查利用PCR技术进行HSV基因检测,可提供单纯疱疹病毒在患者体内存在的直接证据;其灵敏度很高,可在数小时内做出检测报告,已成为临床诊断HSV感染或带毒状态的重要手段;但须在经过技术认证合格的实验医学实验室内进行,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污染。鉴于HSV-2隐性感染可能是男性不育的一个原因,对不育不孕门诊的就诊者,应将PCR技术检测HSV作为精液、宫颈液标本筛查的常规。

疑及新生儿患有宫内HSV感染者,血清(可采脐血或足跟血标本)IgM型HSV抗体检测阳性即可确诊。由于成年人群中有很高的HSV抗体检出率,大多获自隐性感染,且抗体的存在尚不能完全保护机体免受疱疹病毒的重复感染;故对于成人疑难病例,HSV抗体检测阳性对临床诊断帮助不大;然而HSV抗体检测阴性则有助于排除单纯疱疹(倘若受检者存在免疫应答功能缺陷,则不在此例)。

单纯疱疹病毒易于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并能产生可见的细胞病变;故可用棉拭子在病损处采样或采集脑脊液等体液标本接种细胞,培养分离病毒作出诊断;并可采用细胞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单纯疱疹病毒抗原蛋白,或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基因成分,进一步进行HSV-1、HSV-2的分型。病毒细胞培养鉴定是HSV诊断的金标准,然而其技术条件要求较高,故难以在临床普遍推广。

15 辅助检查组织病理早期表皮为网状变性的多房性水疱,聚合为单房性水疱,疱内有纤维蛋白、炎性细胞和气球变性细胞,核中可见嗜碱性包涵体(后期为嗜酸性)。真皮有炎性细胞浸润的患者可有血管炎改变。

16 诊断凡体表部位具有典型疱疹损害者诊断不难;对损害仅存在于腔道深处,如生殖道、呼吸道、直肠的患者,倘疏于全面仔细的体检,则有可能误诊;对仅系内脏疱疹损害,而身体浅表等易暴露部位未出现疱疹的病例如疱疹性脑炎,临床正确诊断殊属不易。因此,注意搜集流行病学资料:例如疱疹患者接触史、高危人群(如多性伴性行为者),以及既往疱疹病史,对提示诊断线索有重要帮助。

17 鉴别诊断17.1 带状疱疹沿身体一侧的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皮损为数目较多的簇集的水疱、丘疱疹,排列成带状斑片,基底炎症明显,常伴显著的神经痛。

17.2 脓疱疮多发于儿童,夏秋季多见,接触传染性强,疱较大,有脓性分泌物形成的蜜黄色痂皮,散在分布。

18 单纯疱疹的治疗18.1 全身治疗及早足量使用抗病毒药物,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并控制复发。(1)对原发性单纯疱疹可选以下药物:

①阿昔洛韦(acyclovir,ACV)200mg,5次/d,7~10天,或400mg,3次/d,7~10天。严重播散性感染者,5~10mg/(kg?d),静脉点滴,每8h 1次,5~7天。

②伐昔洛韦(万乃洛韦)是阿昔洛韦的前体药,300mg,2次/d,7~10天。

③泛昔洛韦(famciclovir,FCV)是喷昔洛韦的前体药,其生物利用度比阿昔洛韦高且用药方便。250mg,3次/d,5~10天。

(2)对复发性单纯疱疹如能在出现前驱症状或损害24h内开始治疗,效果更佳。用药同前。对于频繁复发患者,特别是生殖疱疹,为减少复发次数,可用每日抑制疗法;阿昔洛韦400mg口服,2次/d;伐昔洛韦(万乃洛韦)300mg,1次/d,或泛昔洛韦125~250mg,2次/d,以上药物均需长期服用,一般服用4个月到1年。研究证明,阿昔洛韦每日抑制疗法确实有效而且耐受性好,安全可靠。

其他抗病毒药物,如阿糖腺苷、膦甲酸等可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对耐阿昔洛韦的单纯疱疹治疗有效。曲氟尿苷(三氟胸苷)已被证实治疗HSV性角膜炎有效。西多福韦(cidofovir)是一种胞嘧啶核苷类似物的新药,它含有一个与病毒TK活性无关的磷酸基,其抗病毒谱较阿昔洛韦和喷昔洛韦广泛,该药除有抗病毒活性外,还有抗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活性,在治疗AIDS患者并有HSV感染、CMV感染及耐阿昔洛韦毒株感染中具有特别优势。

对严重的HSV感染,特别是全身播散性感染可酌情应用干扰素α、阿地白介素(IL-2)、转移因子、胸腺素、卡介菌多糖核酸等免疫调节剂。禁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免扩散。

18.2 局部治疗以消炎、干燥、预防感染为原则。局部可用复方锌铜溶液或3%硼酸溶溶液湿敷,有感染者可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对生殖器疱疹可用1/50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外用0.1%碘苷(疱疹净)溶液或0.5%酞丁安搽剂或干扰素α-2α-2b凝胶、1%喷昔洛韦霜剂等。

口腔损害可用1%~2%过氧化化氢(双氧水)、生理盐水、金银花、菊花溶液漱口,贴敷口腔消炎薄膜或金甘油等;眼部损害可用0.1%~0.5%碘苷(疱疹净)溶液、3%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曲氟尿苷(三氟胸苷)眼药水点眼。

18.3 物理疗法对顽固易复发的严重者可作紫外线照射,疼痛者可用音频电治疗。

18.4 中医疗法18.5 辨证用药宜清解肺胃毒热。法宜缓解毒素,方用枇杷清肺饮、龙胆泻肝汤,或用解毒清热汤加减:黄芩10g、黄连10g、栀子10g、野菊花30g、公英30g、枇杷叶15g、地丁15g、花粉15g、蚕休15g。

18.6 单方成药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板蓝根冲冲剂等。

18.6.1 外用药物

红斑水肿、小水疱时可用黄柏、生地榆或马齿苋30g煎水后冷敷或2%冰片、5%明矾洗剂或外涂雄黄洗剂。糜烂结痂时可用甘草油清理后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涂或地龙糖浆(活地龙清水洗净,加白糖适量置于瓶中,1~2h后即化为水,去渣备用)。痂皮干时可用黄连膏、紫草地榆油膏。

19 预后单纯疱疹病损有自限性,患者的全身症状大多较为轻微,一般预后良好;但发生于特殊部位的疱疹损害则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值得警惕。此外,新生儿及各种原因造成的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后,则可能播散累及重要脏器,预后严重。

20 单纯疱疹的预防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者、湿疹等慢性皮肤病患者,尽可能避免与本病患者接触。患生殖器疱疹的孕妇,宜行剖宫产,可避免婴儿产道感染。生殖器疱疹患者应避免性生活,避免磁疗可减少其传播。对反复性女阴疱疹要定期作宫颈涂片检查,早期发现宫颈癌。

托幼机构出现单纯疱疹患者后,应嘱其在家隔离,治疗痊愈后始能返回。患生殖器疱疹的孕妇应采用剖宫产分娩。近期曾有生殖器疱疹病史的孕妇应抽取羊水标本检测IgM型HSV抗体,阳性者即提示胎儿已罹患宫内感染,可与患者夫妇讨论是否考虑选择0.1%滴眼液滴眼,并与患母隔离,避免由患母哺育,直至患母痊愈;待产期及产后在院观察期间,患母及其新生儿均应与其他产妇及新生儿隔离。

坚持婚前体检制度,避免多性伴性行为,提倡安全的性生活;必要的情况下,性交时使用安全套,有助于控制或减少生殖器疱疹的感染流行。器官移植(包括骨髓移植)术后立即使用阿昔洛韦。对疱疹频繁复发的患者,应尽量去除或避免诱发因素。以上措施均有助于预防单纯疱疹感染的发生或原有隐伏性感染的发作。目前,预防单纯疱疹的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1 相关药品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喷昔洛韦、阿糖腺苷、腺苷、曲氟尿苷、氟尿苷、西多福韦、干扰素、转移因子、卡介菌多糖核酸、硼酸、依沙吖啶、高锰酸钾、碘苷、酞丁安、氧、过氧化氢、甘油、黄芩、黄连上清丸、上清丸、牛黄解毒丸、板蓝根、板蓝根冲剂

22 相关检查干扰素

相关文献点此查看相关文献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