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医学文献

发布日期:2014-11-06 04:45:31 浏览次数:1595

【概述】

急性(3天内)硬脑膜下血肿发生率最高占70%,亚急性(4~21天)约占5%。两者致伤因素与出血来源基本相同,均好发于额颞顶区。临床病程发展的快慢,则据脑原发损伤的轻重、出血量及个体代偿能力的不同而异。

【诊断】

颅脑损伤后,原发昏迷时间较长或原发昏迷与继发性意识障碍互相重叠,表现为昏迷程度不断加深,并随之出现脑受压及颅内压增高的征象,特别是伴有局灶体征者,即应高度怀疑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若病情发展较缓已为期4~12天,曾有中间意识好转期,继而加重,并出现眼底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症状,则往往伴有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行辅助检查诊断,切勿观望,等待瞳孔散大、对侧偏瘫、昏迷加深及生命征紊乱等典型脑疝症候群出现,以致延误病情,必要时可直接钻孔探查。另外,对小儿及老人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诊断,应注意其临床表现各具特点:小儿脑受压症状出现较早、较重,有时脑挫裂伤不重但脑水肿肿胀却很明显,易有神经功缺损,癫痫较多,预后较成人差;老年人因血管硬化脑萎缩、脑的活动度大,故轻微头伤也可造成严重损害,故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多属对冲性复合型血肿,常伴有脑内血肿,虽然脑水肿反应不象青年人重,但组织修复能力差,恢复慢,并发症多,死亡率亦高。

辅助检查主要依靠CT扫描,既可了解脑挫裂伤情况,又可明确有无硬脑膜下血肿;颅骨X线平片检查,约有半数病人可出现骨折,但定位意义没有硬膜外血肿重要,只能用作分析损伤机理的参考;磁共振成像(MRI)不仅能直接显示损伤程度与范围的优点,同时对处于CT等密度期的血肿有独到的效果,因红细胞溶解后高铁血红蛋白释出,T1、T2均显示高信号,故有其特殊优势;此外,脑超声波检查或脑血管造影检查,对硬膜下血肿亦有定侧或定位的价值(表1)。

表1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

临床特点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着力点 在着力同侧 在着力对侧较多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Dir0/18/80/15.htm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428 字符。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