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后我市暂未发现 登革热本地病例
本报讯(记者 苏奇 通讯员 李喜瑞)国庆黄金周后,广东登革热病例增至20132例,死亡5例。全国报告登革热病例27219例,死亡6人。厦门的情况如何?记者询问了市卫计委得知,我市目前仍未发现本地登革热病例。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依然还是要做好防蚊工作。
据了解,登革热为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现疫情必须24小时内上报并调查处理。
近几年监测显示,我市每年均有输入性登革热病例,但都经过严格隔离治疗,未发生本地感染。今年,我市在8月下旬发现了两例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分别来自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患者经严格隔离治疗,全部治愈出院。对2例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一个最长潜伏期的严密观察,未发生续发病例。10月3日,市疾控中心处理了1例登革热疑似病例,经过流调和实验室检测,当天已排除了登革热的诊断。
我市在国庆节前召开了全市登革热防控工作会议,对节日期间全市登革热防控做了统一部署,开展了一次蚊虫防治综合治理灭蚊行动;要求全市加强登革热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和登革热疫情监测,掌握全市疫情发展动态;节日期间除了强调值班人员24小时每天3次定时浏览全市疫情的制度外,还要求保持市、区防疫机构和临床医疗单位间的监测网络通畅,确保监测系统灵敏、可靠,及时处理每一例输入性病例,防止造成本地传播;应急物资、实验检测试剂、消杀药品等相关防控物资储备充分,随时应对登革热疫情的发生;全市医疗机构在对来自疫区的发热病人时,提高警惕。
我市已制订《厦门市登革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和《厦门市登革热监测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防控。每年进入登革热流行季节(6-10月)前,都会结合爱国卫生月开展宣传活动;在海峡论坛、“9·8”等重大活动、节日前风险评估时,登革热都作为重要传染病进行防控。今年9月2日,市疾控中心还举办了新发和重要病媒传染病防控技术培训班,内容主要针对登革热和埃博拉出血热。
相关链接
哪些人易患重症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少数患者可发展为重症登革热,后者可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以下人群是易患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二次感染患者;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老人或婴幼儿;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孕妇。
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播
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登革病毒经雌性蚊虫叮咬传染给人,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方式传播。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此病,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厦门没有埃及伊蚊,但有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
目前该病无疫苗,治疗手段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防登革热重在预防,关键措施是防蚊灭蚊。
到过疫区应主动告知
在登革热流行季节中,需要到疫区旅行的人,应严格做好防蚊工作。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凡是到过登革热疫区(疫点)旅行、工作或生活的人,半个月内出现相关症状时;或生活周围有登革热病人,在一个月内出现相关症状时,都应想到本病,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到过登革热疫区史。
接诊发热病人应问病史
医疗机构接诊发热病人时,应询问其流行病学史,尤其要对具有发热、头痛、肌肉痛、皮疹和面、颈、胸部出现潮红(即三红症)等症状的病人询问流行病学史。对疑似登革热患者要采集标本,及时送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对确诊的登革热病例,要及时报告并进行严格的防蚊隔离处理。如果医院接收了登革热患者,要对整个医院进行全面的消杀灭蚊。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