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暂未发现登革热病例
商报讯(记者陈淑君)最近媒体报道,福州、泉州、三明发现9例登革热输入病例,较去年同期(2例)明显增多。记者昨日从我市卫生部门了解到,我市今年到目前为止未发现相关病例,但过去曾发现散在输入性病例。
“登革热其实并不罕见,去年我们就接诊过。”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刘家俊介绍,近年来发现的登革热几乎都是输入性病人,其中不少患者是华侨。
据了解,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依靠蚊子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出现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该病起病急,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经过3至15天的潜伏期(通常为5至8日),患者多以突然发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天~5天,严重头痛,四肢酸痛、关节痛、肌肉痛、背痛、后眼窝痛。发病后3天至4天出现红疹,恶心、呕吐,轻微的流牙血和流鼻血。病后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严重时可引致死亡。
“登革热不会通过人传给人。”刘家俊说,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其中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我市分布并不多,主要在清水容器中孳生,大多数在屋外或野外阴暗处流连,但亦会在户内活动。雌蚊嗜吸人血,吸血高峰在日落前两小时(约为下午五、六时),及早上八、九时。室外及室内皆可叮咬人。
目前,登革热作为乙类传染病管理,医疗机构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如发热、头痛、肌肉痛、皮疹和面、颈、胸部潮红等,将在12小时内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对于可疑登革热病例,应及时对病例进行防蚊隔离处理。
眼下正是旅游旺季,刘家俊提醒市民,夏秋季到东南亚旅游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要做好防蚊、个人保护措施。旅游后半个月内如出现发热,应尽早就医治疗,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此外,防蚊和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大力开展以灭蚊、清理环境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清洗水缸,翻盆倒罐,清除小积水容器,消灭伊蚊幼虫孳生地。S1722099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