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登革热疫情与 蚊密度及人口流动有关
新华社日内瓦10月14日电 登革热疫情近来在中国南方省份呈高发态势,对此世界卫生组织14日表示,中国南方的登革热疫情与蚊密度与人口流动有关,继续对登革热疫情加强防控十分重要。
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当日通过电子邮件对新华社记者表示,登革热是西太平洋地区常见疾病,病例暴发呈偶发性,某些太平洋岛屿时常出现严重疫情。今年以来,登革热疫情已给西太平洋地区带来沉重的公共卫生负担。
该机构表示,作为虫媒传播疾病,登革热病例数量随蚊密度提高而增加,中国广东等省份的雨季气候条件有利于登革热传播,当地暴发登革热疫情与蚊密度高及大规模人口流动相关。
世卫表示,降雨、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变化影响蚊子的存活数量,但扭转疫情的关键在于全面实施登革热防疫策略,特别是清除蚊子的繁殖地点。此外,还需继续加强疫情防控,观测蚊密度,采取防蚊措施,尽早发现病例并做好监控。疫区居民应采取个体防护措施,避免蚊虫叮咬并积极灭蚊,这些办法可发挥重要作用。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其症状是发热,头部、胃部、肌肉或关节疼痛。防止蚊虫叮咬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