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广东登革热病例已达8273例 防控登革热刻不容缓

发布日期:2014-10-10 18:38:51 浏览次数:1595

近日,登革热疯狂肆虐,确诊病例迅速攀高。9月25日,广东省卫生计生委通报全省登革热疫情,广州6986例、佛山883例、中山153例……当前该省登革热确诊病例已达8273例。为何登革热病来势汹汹,及时防控登革热需全民行动,刻不容缓。

仅24日一天,广东省报告新增登革热确诊病例791例。截至2014年9月25日零时,今年广东省共有18个地级以上市报告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8273例,累计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上升1341.29%。其中本地病例8241例,境外感染输入病例32例。

据介绍,广州市登革热疫情已在12个区出现,目前共报告登革热病例8273例,而就在9月4日,广州官方通报病例数为1021例。对此,广州疾控中心主任王鸣表示,目前数字仍在增加,且陆续出现危重病例,“可以说,今年是最近十余年来登革热疫情最高峰年份。”

为何今年登革热疫情来势汹汹,疯狂肆虐?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专家表示,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温升高,降雨间断出现,温度和湿度都非常适合传播登革热的伊蚊生长。同时,雨水导致环境中的积水增多,给蚊子孳生提供了最佳场所。近期,广东省多地蚊媒密度约是正常水平的5倍。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1、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2、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内出血等。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是蚊子叮咬,防控登革热必须进行灭蚊。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和宿主。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方式传播,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切断登革热传播途径,对疫点、疫区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要针对不同蚊种、孳生地特点等采取相应措施。消灭蚊虫孳生场所的工作,包括翻盆、倒罐、填堵竹洞树洞、消除一切形式的小积水等。对孳生、繁衍蚊幼虫的户内外各种水缸、水盆、贮水池等,也要倾倒、洗刷、换水、加盖等。

对出汗多、腹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低血钾代谢性酸中毒,但应时刻警惕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症、脑疝的可能性。

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

专家特别提醒,登革热病例的省内流动也不能忽视。部分轻症患者未及时就医,这部分人员的流动会造成疾病传播。另一方面,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时,若社区的蚊子没有得到控制,还会传染给家人和邻居。孕妇、婴幼儿、老人、肥胖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登革热后有可能发展为重症患者,尤其要注意防护。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