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登革热病例增至160例
珠海市新增登革热病例9例,累计报告数为160例。国庆7天长假,香洲区七街一镇的工作人员全员上岗加班,开展防控工作。斗门区的防控工作也努力做到村不漏巷。昨天的大雨过后,专家提醒户外需再次清除积水。
前晚开始的雨让防控人员揪心,昨天雨一停,他们就出动,将室外已经清理过的地方重新清理一遍,因为此时的积水最适宜蚊虫繁殖。
据悉,10月3日,珠海市新增登革热病例9例,其中本地病例7例,包括香洲区5例、斗门区2例;输入性病例2例,均为香洲区。截止10月4日零时,珠海市共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60例,正在住院的感染者共38人。据悉,疫情发生以来,全市累计住院人数114名,出院76名,无重症。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李玉荣告诉记者,雨后室外如竹筒、树洞、石穴、缸、罐、酒瓶、可乐罐、塑料、泡沫、轮胎、盆景、阳台、蓄水池、古井、工地等处又会出现积水,成为伊蚊的孳生地,一只带毒的蚊子一次可产200多个带毒的卵,雨后若不清除积水,14天后便将有大量带毒的蚊子出现。
李玉荣说,市民除了在家中翻盆倒罐,还要注意清理阳台上的积水,各级登革热联防联控机构也要特别注意卫生死角,目前看来,废弃的轮胎和屋顶积水被忽略得较多。李玉荣提醒说,户外环境积水清理工作务必在一周以内完成,因为当气温在20-30℃下,白纹伊蚊生长时间一般为:卵1-2天、幼虫5-7天、蛹1-2天,之后由蛹羽化为成蚊。 (记者蔚宁)
记者4日采访获悉,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登革热疫情,国庆7天长假,香洲区七街一镇、126个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全员上岗加班。各街道纷纷组织灭蚊小组登门入户宣传“无积水无蚊虫”,号召市民翻盆倒罐,消除积水;专业消杀队每天对疫点进行消杀,多渠道截断蚊子滋生源头。
记者昨天在吉大辖区看到,各小区“无积水无蚊虫”、“无蚊子就无登革热”的宣传横幅随处可见,小区门口、大堂都有预防登革热的宣传海报和单张,方便市民阅览。在南山工业区疫点,专业消杀人员正在忙着喷药消杀。白莲社区前段时间发现小区下水道堵塞,有积水,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把几十个下水道井盖全部打开,把所有堵塞处疏通,清理所有积水点,再盖严井盖。小区居民表示,整治过后,明显感觉蚊子少了。吉大街道有关人员介绍,长假7天,街道办全体人员全部下去各社区灭蚊、巡视,居委会工作人员每天登门入户教育住户翻盘倒灌,清理阳台、花槽、盆栽、水桶等家庭积水。
湾仔街道办组成6个小组分管6大社区预防登革热工作,小组人员每天登门入户到市民家中,检查家庭积水情况,宣传预防登革热。很多市民在街道宣传号召下,都自觉把家中水养的绿萝、富贵竹、盆栽去掉,改为土栽或暂时不养植了。此外湾仔街道对所有建筑工地的基坑、水塘,能填埋的尽量填埋,不能填埋的每天进行洒药消杀。
前山街道由于是城郊结合部,又靠近中山、坦洲地段,是香洲区登革热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据悉,3日,街道再次召集21个社区居委会和股份公司负责人进行登革热防控工作培训,这已经是国庆期间的第二次培训。除了区里的消杀队,湾仔街道还另外请来了专业消杀队,对所有辖区进行了两轮消杀。特别是南溪、东坑、梅溪、福溪一带丛林众多、山坑水塘众多,更是消杀和喷药的重点。同时街道开展登门入户宣传,力争做到不留一处积水。 (记者古春婷)
昨日,记者从斗门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获悉,9月17日至10月3日,斗门区共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4例,输入性病例4例,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报告。遵医五院为斗门区登革热定点诊疗和收治医院,负责全区登革热病例的临床治疗。
自登革热疫情蔓延开始,斗门区卫生计生局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和预案,斗门区各镇(街)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各镇(街)、村(居)负责人对辖区内的村(居)登革热防控工作实行分片包干,防控工作做到村不漏巷、巷不漏户,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9月以来,斗门区各农村卫生服务中心等共6批800多人进行了培训。并投入资金聘请专业消杀公司和购置灭蚊药械消杀蚊虫。据了解,斗门区将原来每两天开展一次的大扫除行动升级为每天一次,统一于每天下午16时至18时进行,一直延续至国庆长假结束。(记者杨嘉 实习生陈咏筠)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