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登革热确诊病例治愈过半
关注广东登革热疫情最新消息,科学预防登革热病毒传播。10月28日下午,广东肇庆市卫生局通报称,截至27日24时该市新增登革热确诊病例2例,全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达到266例,全市现症住院病例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37例,无死亡病例。
据悉,肇庆已投入950万元防控登革热 防控工作获广东省督导组肯定。
据记者了解,该市新增登革热确诊病例2例分别为端州区1例、鼎湖区1例,全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266例中,端州区166例、高要市66例、四会市为16例、鼎湖区16例、肇庆高新区1例、德庆县1例。
有专家表示,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源居民自家水养花草,而多数市民灭蚊意识存误区,端掉伊蚊孳生场所是关键,建议家中水养花草改养土栽植物,或经常换水。
“喷洒灭蚊药物只能消灭成虫,是防控登革热的一小部分,关键还是要“斩草除根”,把虫卵的孳生环境清理掉。”据肇庆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科科长莫远清介绍,生活中常见的蚊子主要有两种,一种叫致倦库蚊,一种叫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的主要是后者。
据不完全统计,该市已累计出动消杀人员14.11万次,清除各类积水和蚊幼虫滋生地16.8万处,使用各类灭蚊药物54.7吨。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1、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2、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