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遭遇登革热
10月底,广东省广州市飘起了秋雨。天气凉了,许多人松了一口气,这意味着伴随高温而来的登革热疫情将有可能偃旗息鼓。
9月,登革热疫情在广东省一带暴发。截至10月28日零时,今年该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41522例,主要集中在广州。这是近10年来,广州乃至广东地区遭遇的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
曾被预警的疫情
早在几个月前,便有公共卫生专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过预警。
6月12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了专家对登革热疫情发展趋势作出的研判:6月以后,随着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的增加,出现本地病例的风险也将增加;8月~10月,将进入登革热病例高发期。
这一预测与事实相差无几,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广州市疾控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时估计今年疫情会和去年一样,是广州登革热疫情的大年,但没想到登革热疫情会发展得这么严重。资料显示,2002年广州曾出现过1500余例登革热病例,2006年也有一场小暴发,有五六百例病例。在经历了2011年仅30多例、2012年120多例的低流行趋势后,2013年广州芳村地区与佛山市同时出现了登革热高发,但全年的病例数也只有1240例,而这个数字只相当于2014年疫情高峰时广州一天的发病数。
进入9月,疫情数字不断攀升,到9月29日,全省共确诊登革热病例11867例,比去年同期(663例)上升1689.89%,绝大部分病例出现在广州。死亡病例累计4例,其中广州3例、佛山1例。这是广东首次出现登革热确诊病例破万,也是近10年来首次出现死亡病例。
截至10月26日,广州已有34186例登革热确诊病例,是往年病例数的30倍以上。从9月29日到10月14日,广州地区的感染病例日增速度在1000例~1100例,最高达1600例每天。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表示。
专家表示,今年疫情如此凶猛,周边国家或地区登革热大流行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广州今年夏季高温多雨,造成传播登革热病毒的伊蚊生长周期缩短、密度增加,孳生地也增多,是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
但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的一位负责人则承认,与往年相比,今年登革热发病更早、传播更快、范围更广,其来势之凶猛令各方始料不及,而相关部门此前对疫情的严重程度判断不足,各方面的分析和措施都不到位,再加上许多老百姓对登革热不以为然,对政府开展的工作不配合,甚至产生一些抵触情绪,使得灭蚊和除积水的工作开展困难,导致疫情蔓延。
医疗与公卫的空隙
作为传染病防控的哨点,医院在本次疫情中显得很被动。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是传染病医院,此次也作为专门收治全市登革热重症病人的医院。记者在该院东风路院区看到,医院专门开辟了几百张病床,重点收治登革热重症病人和需要隔离的患者。最紧张的时候,传染科医生和内科医生全都上了,还是忙不过来,需要其他设置有传染科、感染科的医院帮忙分流。该院院长尹炽标说,目前广州多家三级医院已经开设专门的病区,对于登革热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已经能够保障。
但一位在广州某三甲医院门诊工作的医生告诉记者,在疫情早期,有的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他表示,此前登革热抗体阳性检测在广州城区只有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和市疾控中心能做。当我们发现疑似登革热病例时,基本都会建议患者去市八人民医院做检测。他说,结果有很多人就打了退堂鼓,放弃了实验室确诊检查。
即使接受了抗体阳性检测,也并非百分之百保险。南方医科大学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筛查登革热病例主要是通过核酸检测和抗体阳性检测。核酸检测需要2个小时才出结果,而抗体阳性检测1个小时就可以出结果,但是用核酸检测对疫情控制更有效。因为核酸一旦感染了就能检测出来,准确率达95%,而抗体阳性检测发病后5天内的检出率仅为50%,可能会漏诊登革热病例,也不利于疫情控制。
尽管上述问题随着疫情逐步受到重视而得以解决,但是对于传染病控制而言,由于没有在疫情初期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说,由于轻症患者多,造成病原体难以控制,加上大多数患者只在门诊治疗,形成流动传播源。
对此,业界已经开始反思。有专家表示,尽管遭受SARS侵袭后,中国公共卫生界已达成综合医院是传染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的共识,政府也认识到综合医院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要求其承担更多的职能,但并没有把综合医院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几乎没有公共卫生投入,让医院以医养防,肯定会影响医院承担公共卫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传染病疫情信息为例,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各医院报告,医院要为此投入人力、物力,但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公共卫生经费支持,难免缺乏动力。
此外,也有专家建议,新发传染病的诊断检测目前基本是在疾控中心进行,一般医院未开展,直接影响了对患者的及时诊断。因此,从政策、业务、经济上使综合医院能够开展新发传染病的病原学检测,才能及时诊断出传染病患者。同时,应建立相关机制,让医院和疾控部门有机衔接,提高传染病防控和救治水平。
运动式灭蚊
城市的边缘角落,是控制登革热疫情的主战场。
登革热传播速度快,没有特殊疗法,没有疫苗预防,隐性感染者也没有办法识别。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低蚊媒密度,灭蚊还只是治标,清理蚊虫孳生地才是治本。杨智聪对记者说,白纹伊蚊的幼期主要孳生于室内外各种容器的积水中,包括水生植物、盆罐缸碗、轮胎、竹头、树洞等,仅仅是一个汽水瓶盖那么大的积水,就能孳生蚊子了。他在家中做过实验,一瓶养富贵竹的水10天不换,水中就已孳生出接近10只蚊子成虫,还有若干未变为成虫的孑孓。
实际上,早在6月,广州就曾专门对全市登革热防控工作进行过督导,当时就发现重要的问题是人的问题。疾控部门进行过多次登革热入户调查,结果发现超过七成的市民不配合。
杨智聪表示,市民不仅不注重清理积水,还不配合工作人员的灭蚊工作。工作人员在疫点周围进行入户蚊媒消杀、清理时,不时有居民以我家没病人怕破了风水为由,拒绝配合清理。在广州市越秀区农林街道,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工作的居委会负责人对记者抱怨说:我们对辖区居民进行入户宣传,但有的居民不配合,有一次差点打了起来。
无奈之下,卫生部门只能向媒体求助,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不配合工作的单位和街道一一点名。
一位对广州疫情防控工作进行过实地考察的疾控专家表示,广州统筹防控工作在最开始不够统一,导致疫点不断转移。一开始的防蚊灭蚊工作都是街道、社区进行,结果这个社区疫情没有了,另一个社区又出现了。
9月下旬,疫情不断发展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广州市委书记和市长召开紧急会议,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灭蚊大战。为控制疫情,数十万干部、工人、学生、环卫、街道办人员被动员起来,甚至在十一长假期间,广州所有居委会基本上都没有休息,加班加点喷洒药水,逐家逐户派发灭蚊片。
在行政动员和问责制的督促下,效果明显。10月29日,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宣布,广东登革热疫情目前得到了较有效的控制,并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广东登革热疫情拐点已出现。
但现在还不是高兴的时候。有专家对记者表示,登革热在广州年年都有,并不罕见,但今年在应对时却依然存在这么多问题,值得深刻反思。广州如此,其他城市又如何?他说,我们一直为SRAS之后建立的公共卫生体系而自豪,现在应该重新对这个体系进行反思了。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