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已发现1021登革热病例 800名消毒员全市灭蚊
昨日,省疾控召开紧急媒体通报会,由省疾控中心主任张永慧通报,广东、广州登革热疫情相当严峻:截至9月4日24时,全省登革热确诊病例共1145例,除27例为输入性外,其余1118例全部为本地感染病例,且重症患者已达31例。当中又以广州疫情最严重:广州登革热病例破千,目前已达1021例,全年总量已超过普通年份的全省总数(约1000例)。
张永慧指出,更值得警醒的是,登革热的真正高发期一般是9~10月。这也意味着,目前的疫情是提前高发,全省人人清积水、灭蚊虫、控制登革热的艰苦作战恐怕要持续更长一段时间。
在今年登革热疫情中,广州既是首现登革热本地病例地区,也是流行最严重地区全省90%的病例报告集中在广州。
张永慧通报,自从越秀、南沙两区出现病例后,登革热在广州呈现区域性扩散,目前已经在广州的10个区95个街道出现。截至9月4日24时,广州登革热确诊病例破千,总数共1021例,主要中心城区,如越秀区、白云区、南沙区的病例数都已经超过了100例的规模。在过去的一周里,几个主要区的总病例数每天超过100例。
省疾控中心专家组预计,今年将是近十年来广州遭遇的登革热最大年。
800名消毒员开展全市灭蚊
昨日下午,全市各区、各部门统一开展灭蚊大行动,其中,4时至6时为各单位统一灭蚊时间,晚上7时至8时居民住户统一灭蚊。行动中,居委会工作人员上门向居民派发灭蚊药物。同时,教育部门也发动广大学生,利用新学期开学的契机加大灭蚊力度。
在本周三和昨日的灭蚊行动中,市城管委爱卫办组织全市800名消毒员开展全市性灭蚊统一行动。越秀区组建一支18人的区应急消杀队伍,对东山街、农林街、梅花村街、大东街的登革热疫点周边开展一场灭杀成蚊的大会战行动。据悉,这几个街道的位置是相对集中的,东山街爆发的广州今年首个登革热病例对周边街道影响很大,特别是只隔了一条马路的农林街,更是由原本一周一次的消杀改为现在隔天一次的消杀。
在农林街,现场一共有19个背负式超低容量灭蚊机、3个烟雾机和2个较大的车载式超低容量喷杀机。农林街消毒站负责人何小姐告诉记者,车载式超低容量喷杀机和背负式超低容量灭蚊机的用药都是多飞克,而烟雾机使用的是烟雾剂,多飞克对人体的影响较小,使用时注重微量使用,广州是全国仅有的几个使用多飞克的城市之一。
昨日,居委会工作人员也上门向居民派发灭蚊药物,让居民在家也能积极灭蚊。我们上门的时候会给蚊片他们,我们还有缓释包,如果居民家里有养水生植物的话,就可以拿缓释包放进去。广卫街社区吴主任说。据悉,市疾控已向各区发放快速诊断试剂,两个小时内能快速排查登革热。
(记者全杰 实习生陈嘉 通讯员成广伟)
今年广州疫情既早且猛
今年1月,广州就已出现登革热输入病例。按照往年规律,本地病例要到7月份才会出现。然而6月底,越秀区就已发现今年首例登革热本地病例,较往年足足提前一个月,珠海、佛山、江门和东莞等地也发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呈散发状态。到了7月,开始出现省内本地登革热暴发疫情,而且都是广州报告的。
两个多月以来,广州登革热疫情进展迅猛截至8月13日,疫情蔓延到7区52个街道,报告400个病例;截至8月20日,广州报告423例,其中401例为本地病例,占全省今年登革热病例的96.4%。最新情况是,登革热已波及除增城外的11个区县,突破千例。疫情还没得到有效抑制,最近一周以每天数十例的速度增长,越秀、白云、南沙等区都出现了聚集性病例,越秀区情况尤为严峻。今年疫情不仅提早,而且无论是本地病例还是输入病例都同比数倍增加。与去年本地登革热病例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不同,今年主要集中在城市人口密集的老城区。
登革热被省疾控中心专家组列为广东下半年应加强监测与防控的九大重点传染病病种首位。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则表示,即将到来的9~10月,广州仍会处于登革热的发病高峰期,只有到了11月以后,气温降到25℃以下 ,登革热的传播速度才会下降。登革热传播要断尾还要等到天气够冷、蚊子停育的季节。
连续两年大年三大原因
按照传染病传播的特点,在一个高发年过后要经历三四年再来一个高峰。去年广州刚经历过一个大年,但按照如今的发展势头,登革热疫情今年广州很可能又是高发年,专家分析有几大原因:
输入病例多:今年东南亚地区报告了数以万计的登革热病例,东南亚是广州人热门的旅游地点。今年输入病例较往年提早到1月份,输入病例数也明显增加,大部分都是从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地方旅游回来的本地居民。
气候有利蚊媒孳生:最近几个月以来广州雨水天气多,环境中的积水不容易彻底清除,给蚊子孳生创造了有利条件。输入病例多加上蚊子多,登革热本地传播的几率大大上升。
轻症患者多:登革热属于乙类传染病,不需要强制隔离。今年的患者大部分都是轻症,只需门诊治疗。当他们回到家中,如果社区里蚊媒没有控制在较低水平,就有可能传染给家人、邻居。也可能有轻症患者没有及时就医,病情没有发现,而造成了传染。
灭蚊月余 南沙越秀蚊变少
从首现本地病例开始,广州已经发起人蚊大战,动员市民群众积极防蚊灭蚊,部分疫情较重的区,更是周三、周五都安排了防疫人员深入社区灭蚊。为何广州疫情未见缓解?
对此,张永慧回应,广州确实还没有遏制住登革热暴发的势头,不过防控最早的越秀、南沙两区,已经逐渐看到成效。截至9月4日,越秀大部分地区的白纹伊蚊密度值已经降到了5以下,此时登革热病毒传播不起来了,不过,新发病例还在增加;南沙区防控成效最显著,在短时间内,疫情、病例都压下去了。
他解释,之所以防控不即时有效减少病例,是因为人体被携带登革热病毒的伊蚊叮咬后,平均有5~6天潜伏期,甚至有15天后才发病,也就是说现在发病的蚊子,有可能是2周前咬人的,所以成效要看两周后。
更令专家们担心的,反而是广州基层防控人员辛苦了一段时间,20天见成效,但疫情防控不够平衡,影响更大。蚊子不会固定在某区、某街,这街灭了蚊,那街没灭,蚊子可是几何级数繁殖的。这也是为何越秀、南沙疫情防控才有起色,黄埔、番禺,甚至邻近的南海,疫情又赶了上来的原因。
这些地方登革热高发
登革热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旦发生疫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次发布全省蚊媒密度高、登革热风险最高的地区,敦促当地政府、群众增强防控力度。这些地区包括:
广州市的黄埔区鱼珠街(新后街)、番禺区桥南街(南郊村)、南沙区大岗镇(放马村)、南沙区黄阁镇(大塘村)、海珠区(晓港公园);
江门市的江海区外海镇、礼乐街;
佛山市的顺德区陈村镇赤花、西海、旧圩,南海区里水街;
中山市的西区彩虹、民众镇沙仔。
此外,佛山南海区桂城街道、大沥镇、里水镇,中山市的沙溪镇等,是风险略低于上述地区的登革热传播中风险地区。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