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疾病的简介
尚不明确。目前多数以为本病可能是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等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的病人曾检出抗主动脉抗体,但其病原作用不必定。在亚洲和非洲发作率较高。多见于年轻女士。女与男之比约8:1。
病理变化主要是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基本病变为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伴有圆形细胞浸润,而以增生性病变为主。常累及动脉全层,内膜和外膜明显增厚,中层弹力纤维和纤维化,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常合并有血栓形成。动脉壁中层破坏严重者可形成局限性动脉瘤和狭窄后扩张。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大、中分支,分支开口处常最严重。好发部位依次为锁骨下动脉(90%);颈动脉(45%);椎动脉(25%)和肾动脉(20%)。常为多发性,约84%病人病变侵犯2支以上动脉。
一、活动期约3/4的病人于青少年时发作。起病大多缓慢,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夜间盗汗、关节痛和疲乏等。病变更脉处可有局限性疼痛和压痛。活动期症状可自行隐退,经过是非不等的隐匿期后发生大动脉及分支闭塞的症状和体征。
狭窄病变血管处可有血管杂音和震颤,远真个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测不出。临床上根据血管受累部位可分为三型:
病变主要位于主动脉弓和头臂血管。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堵塞时,可有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现象为头昏、头痛、眩晕、视觉障碍等,严重者可有晕厥。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听得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眼底视网膜贫血。当锁骨下动脉受累时,可发生患肢无力、麻痹和冷感,活动后间歇性肢体疼痛。患侧挠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测不出,是为无脉症。
病变主要累及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特殊是肾动脉。由于下肢缺血,可发生乏力、麻痹、冷感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下肢的脉搏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上肢的血压可升高。有的病人还可有肠缺血性绞痛、肠功能紊乱等。合并肾动脉狭窄者,高血压是主要现象。体检于腹部和肾可听得血管杂音。
具有上述两型的特点,病变呈多发性,多数病情较重。其中肾动脉受累较通常,故常有明显高血压。其他症状和体征则视受累血管而异。
上述三型均可合并肺动脉受累,晚期可发生肺动脉高压。此外冠状动脉开口处和近端亦可累及,可发生心绞痛,甚或心肌梗塞。
(编辑:永朋)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