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动脉硬化早期发现的临床意义

发布日期:2014-10-15 22:40:22 浏览次数:1642

一、 序 言

动脉硬化指的是由于早期动脉壁的病变而引起的组织改变,进而

致使动脉壁弹性下降,由此产生的局部或大范围的管壁肥厚或变性现象。这种早期病变从血压和血流状态的持续来看,可以说是动脉壁的弹性降低引起了动脉机能的大幅度减弱,也是严重缺血性病症的起因。我们都知道,动脉硬化的发生基本上没有征兆,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对美国士兵的检查显示,30岁以下的年轻士兵中就已经有了动脉硬化的例子,所以说动脉硬化决不只是中老年人的特有病症,它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同时,就人类而言,随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动脉硬化性高血压也几乎不可避免,只是发病危险因素的有无是疾病进展的关键所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诊断动脉硬化疾病的时候,我们一直力求能够尽早诊断出来,排查发病危险因素,及早进行有针对性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从事脑力劳动40岁左右的人群中一半以上个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有1/4个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约有10% 罹患较为严重的冠心病,随时可出现心肌梗塞等,却因未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和治疗,铸成悲剧。追根到底都是血管惹的祸,其根源是动脉血管粥样硬化。

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较为缓慢,起病多在青少年,发病多在中老年。动脉硬化早期,机体可无任何症状,仅仅表现为动脉弹性下降、僵硬度增加,随着时间推移和不良生活及环境因素的持续性影响,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在动脉壁上沉着,造成动脉管壁粥样硬化加重,导致动脉管壁狭窄而出现绞痛、心肌梗塞,脑中风,甚至猝死等。

二、 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原理

一般认为,动脉壁增厚、变形或硬化将导致动脉弹性功能下降或机能减退,即动脉硬化。但是这只是动脉硬化的总称,实际上还包含着不同特征,不同发病原理的各种病理状态。按病理学可分为:①粥样硬化;②细小动脉硬化;③Monckeberg型中膜钙化(见表1)。通常所指的动脉硬化多是粥样硬化。

⑴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粥样硬化常见于大中型动脉如冠状动脉、颈动脉等(表1)。粥样硬化的初期病变指的是在内膜上的脂肪沉积(脂纹、脂肪班),这种现象从15岁以后的年龄段就能出现。继而主要从中膜平滑肌产生的纤维性隆起(纤维斑)增多,在内膜处,脂肪淤积的泡膜细胞增加,从而形成粥瘤(Atheroma)(图1)。结果,在动脉壁上沉着的脂肪被纤维性膜所包裹。这种由脂肪和纤维成分组成的、位于动脉内腔的隆起病变也叫做“斑块”。粥样硬化的发生原理见图2。这些隆起性病变不仅使动脉内壁狭窄,而且在刺激下有时还会发生破裂。一旦破裂,会形成出血、血栓形成而阻塞动脉。这是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所以目前的观点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并非是斑块继续增大堵塞动脉内腔,而是斑块的破裂引起急性心肌梗塞(图3)。

表1 动脉硬化的分类

种 类 特 征 好 发 部 位

粥 样 硬 化 大量的脂肪沉积、纤维 大动脉、肾动脉、冠状动脉、脑内

atherosclerosis 性隆起、粥瘤的形成 动脉、颈动脉、四肢动脉细 小动 脉硬 化 细小动脉壁的肥厚和内 脑,肾脏实质的动脉,胆囊、胰脏

rteriolosclerosiasi 周围、副肾周围、肠系膜等的动脉

Monckeberg型中 中膜上的轮状钙沉 股动脉以下的下肢动脉、桡

膜钙化硬化 着 动脉、骨盆内动脉等

medial calcific

sclerosis

随着斑块的形成,在病变部位有时也会出现钙化,由粥瘤发展为“复合病变”。钙化可使动脉变硬,失去弹性。动脉硬化在形成脂纹这种初级阶段的时候是可逆的,经治疗,内腔狭窄和斑快可以回缩,但是随着病变的进展,将逐渐成为比可逆性改变。若斑快发生在冠状动脉,会引起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发生在大动脉会引起大动脉瘤;发生在下肢动脉可以引起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发生在颈动脉和脑血管,则会引起脑梗塞

⑵细小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

细小动脉硬化指的是,小或细的动脉壁变肥厚,使内腔狭窄的疾患(表1)。常见于脑、肾脏、网膜等有细小动脉的部分,主要入侵具有血浆成分的动脉壁。细小动脉硬化后,动脉失去弹性,有时发生囊状扩张,形成小动脉瘤。瘤壁破裂可引发脑出血。与胆固醇相比,高血压与细小动脉硬化的关联更为紧密。

⑶Monckeberg 型中膜钙化硬化(Monckeberg’s medial calcific sclerosis)

此类型硬化常见于中小动脉(表1)在中膜中会发生显著的钙化,但是内腔并不变得狭窄。这种类型的动脉硬化常见于上、下肢动脉,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发。由于病变不伴随内腔狭窄,以前在临床上没有得到重视,现在被认为与糖尿病患者、透析患者的病后康复关联很大。发病原因被认为是中膜的平滑肌变性、坏死等引起。

⑷危险因素

从大量、广泛而深入研究表明,动脉硬化是多病因疾病,即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称之为危险因素或易患因素。其中年龄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被认为是5大危险因素。并且,这些危险因素几项叠加的话,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病概率也会成倍增加。

近年来,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高血压、内脏脂肪积蓄型肥胖等生活习惯疾病也显著的增加了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病危险性,所以也把他们称之为复合危险因素症候群。这些疾病不仅与遗传有关,还与营养过度、运动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很大关系。所以,预防动脉硬化需要重视生活习惯的改善。以下是图1、2、3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42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