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发布日期:2014-10-19 10:05:10 浏览次数:1595

发表者:张志明,主任医师,中医外科(肛肠科、周血管科)主任,学科带头人.

目前对本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明了,可能是综合因素导致发病。

1、 类代谢紊乱:应用高胆固醇和动物脂肪饮食给家兔等动物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结果与人类相似,提出了脂类代谢与本病有关的看法,高脂血症如何侵犯血管壁?经血管紧张素和其他血管收缩剂实验表明:可能是通过血管收缩剂增加细胞收缩和细胞松解,使细胞裂隙加大,有利脂类进入。在人类高脂血症者有多少人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还不清楚,但糖尿病者可见经常发生动脉硬化,而且起病较早。同时高脂血症者未必都会患动脉粥样硬化症,这在近年的研究已得到证实,可能与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高,比例未见失调,或与载脂蛋白比例失调等有关。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外科张志明

2.血栓生成说:有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系血凝块之误,并无脂质潴留在血管壁,但此说虽难以证实,然而,可看到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堆积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在本病的发病中是起一定作用的。

3.动脉壁血供改变:正常的动脉血管营养来源有:①血管滋养管分支穿过外膜,但不进入内膜;②血管腔内营养物质直接供应内膜。当动脉一旦出现病变,则毛细血管形成并穿进内膜,与血管滋养管分支吻合,伸到血管腔内,若压力改变或支撑组织坏死,这些血管即破裂,引起内膜下小出血,其结果引起脂肪变性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4.动脉壁异常负载:高血压病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且血压的高、低与动脉硬化及组织学改变的程度成正比,高压血流对动脉壁产生张力性机械性损伤,促使局部血栓形成,脂肪变性沉积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5.遗传因素:如同一家族或同胞兄弟本病发生率较其他人高。应引起重视。

6.感染:近年来,感染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引起了诸多学者的重视。感染可以引起血管壁细胞功能改变,血管通透性改变,以及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激活补体进一步损伤血管内膜,都可促使血栓形成。另外感染影响脂质代谢也可促使动脉硬化。

7.其他:肥胖、糖尿病、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平衡失调等因素,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关系。

一、临床表现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症状主要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肢体局部血供不足所致。我国目前采用的Ⅲ期三级的临床分期方法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出现的症状是患肢发凉、麻木、间歇跛行等。根据病变侵犯血管的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常侵犯的血管为:

1.主动脉分叉处闭塞:发病年龄较轻,多在55岁以下,男多于女。表现为阴茎不能勃起,股动脉以下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若病变发展慢,闭塞程度轻,侧支循环迅速建立,患肢皮肤温度和皮色无明显改变,早期多不出现皮肤营养障碍。5~10年后,出现下肢皮肤营养障碍,且逐渐加重,最终发生肢体坏疽。

2.髂股动脉闭塞:闭塞的部位常见于髂总动脉起始部,临床主要表现为:间歇跛行引起的疼痛的部位主要在臀部及股部内侧,患侧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足部皮肤温度降低,趾甲生长缓慢,足汗减少。

3.股、腘动脉闭塞:病变常开始于关节后面及内收肌群,股动脉是最易受累的部位。当股动脉闭塞时,小腿部肌肉供血不足,间歇跛行痛点在小腿部,足部怕冷发凉,皮肤干燥,腘动脉以下动脉搏动消失。

4.胫前和胫后动脉闭塞:其中一支动脉闭塞,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长时间的胫后动脉闭塞,足部可发生缺血,足温低,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二、诊断标准

1995年10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如下:

1.男女之比为8.5:l,发病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

2.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性表现:麻木、怕冷(或灼热)、间歇跛行、淤血、营养障碍改变,甚至发生溃疡或坏疽,常四肢发病,以下肢为重,有20%~25%发生急性动脉栓塞或动脉血栓形成。

3.患肢近心端有收缩期血管杂音

4.各种检查证明,有肢体动脉狭窄闭塞性改变,下肢胭、股动脉以上病变为多见(常累及肢体大、中动脉)。

5.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血管动脉硬化等疾病。

6.排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雷诺病、冷损伤血管病等其他肢体缺血性疾病。

7.动脉造影:①下肢动脉病变,胭、股动脉以上病变占60%以上;②动脉多为节段性闭塞,闭塞段之间的动脉和近心端动脉多呈迂曲、狭窄,因粥样斑块沉积,动脉呈虫蚀样缺损;③由于广泛肢体动脉硬化,侧支血管很少,而肠系膜下动脉,骶中动脉,髂内动脉和股深动脉等主要分支动脉,就成为侧支血管,可发生迂曲、狭窄、闭塞。

X线平片检查,主动脉弓、腹主动脉和下肢动脉有钙化阴影。

三、临床分期标准

1995年10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临床分期标准如下:

一期(局部缺血期):有慢性肢体缺血表现,以间歇性跛行为主,有发凉、麻木、胀痛、抗寒能力减退。

二期(营养障碍期):肢体缺血表现加重,同时有皮肤粗糙,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趾(指)脂肪垫萎缩,肌肉萎缩,间歇性跛行,有静息疼痛。

三期(坏死期):除具有慢性肢体缺血表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疼痛之外,发生肢体溃疡坏疽,根据坏死范围又分为三级。

1级坏死(坏疽) 局限于足趾或手指。

2级坏死(坏疽) 扩延至足背或足底,超过趾跖关节(手指超过指掌关节)。

3级坏死(坏疽) 扩延到踝关节或小腿(手部至腕关节者)。

一般疗法

严禁吸烟、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但不应使用热疗,以免组织需氧量增加而加重症状。疼痛严重者,可用止痛剂及镇静剂,慎用易成瘾的药物,如哌替啶等。患肢应进行锻炼,以利促使侧支循环建立。如Buerger运动法:先平卧抬高患肢45°以上,维持1~2分钟,再在床边下垂2—3分钟.然后放置水平位2分钟.并作足部旋转、伸屈活动,反复活动20分钟.每天数次。

手术疗法

目的是增加肢体血供和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缺血引起的后果。

(1)腰交感神经切除术:适用于腘动脉远侧动脉狭窄或闭塞,处于第一、二期的病人。先施行腰交感神经阻滞试验、如阻滞后皮肢温度升高超过l-2℃者,提示痉挛因素超过闭塞因素,可考虑施行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切除范围应包括同侧2、3、4腰交感神经节和神经链.可解除血管痉挛和促进侧支循环形成。近期效果尚称满意,但远期疗效并不理想。

(2)动脉重建术:手术方法有两种:①旁路转流术,适用于主干动脉闭塞,但在闭塞动脉的近侧和远侧仍有通畅的动脉通道者;例如仅腘动脉阻塞,可作股、胫动脉旁路转流术。②血栓内膜剥脱术,适用于短段的动脉阻塞 利用内膜剥离器,或直视下切开动脉壁,将增厚的内膜连同血栓一并切除,然后缝合动脉壁切口。

对于动脉广泛性闭塞,即腘动脉远侧三支动脉均已闭塞时.可试用以下手术:①大网膜移植术:手术原则是整片取下大网膜后裁剪延长,将胃网膜右动、静脉分别与股动脉和大隐静脉作吻合,经皮下隧道拉至小腿与深筋膜固定,借建立侧支循环为缺血组织提供血运。②分期动、静脉转流术:原理是首先在患肢建立人为的动-静脉,意图利用静脉途径逆向灌注,来为严重缺血肢体提供动脉血;4—6个月后,再次手术结扎瘘近侧静脉。目前虽有文献报告称已取得不同程度成功,但经静脉逆向灌注的血流能否达到组织营养交换等基础问题,有待进一步阐明;而且静脉高压及回心血流量增加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应慎重考虑后方可试用本法。

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DA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内科降压、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仅能延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程进展,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的狭窄、闭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血管内膜剥脱、人工血管置换、旁路重建手术创伤大、风险大,尤其不适宜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的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的优点,是诊治血管性疾病的发展方向。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TA是血管疾病治疗上的重大进展,目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球囊成形术(BaHoon Angioplasty)已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TA扩张血管的主要机理在于气囊扩张分离狭窄硬化的内膜,同时破坏中膜平滑肌强力层和胶原纤维.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断裂,中膜伸展,因而球囊血管扩张术是一种机械扩张导致血管重塑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方法。为取得良好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FA疗效,血管壁的裂开深度必须达到中膜弹力层”“。Capek等在1989年报道的一组股胭动脉介入 。

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中,1年、3年和5年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81%、61%和58%[171。而Schwarten等在1988年报道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44例胭动脉以下的介入治疗中,介入成功率达到97%,随访二年的保肢成功率为86%。同样是Capek他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发现,足背动脉搏动是股胭动脉PTA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他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胭动脉PTA治疗合升胭动脉以下的介入治疗可以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TA技术的远期通畅率。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内支架(Stent)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TA可导致血管夹层撕裂和弹性回缩,而支架植入通过挤压斑块和压迫管壁,克服了PTA的两个主要缺陷,是一种新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手段。Palmaz等采用随机预期试验(Randomized prospective trial,RPT)发现两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分别采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单纯PTA治疗结果有显著差异,随访2年的结果表明前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通畅率要高10%-1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内支架根据是否需要球囊扩张而分为二大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球囊扩张支架(balloon expandable tent)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自膨胀支架(self-expandable stent)。美国FDA在90年代初就批准了球囊扩张式支架(Palmaz)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髂动脉狭窄,这类支架刚性强,可支撑较长的狭窄闭塞病变。自膨胀式支架(Wallstent)是近年来使用较普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支架,具有柔性好、可通过较扭曲的病变,贴壁性佳和不易移位等优点,易受压、血管迂曲、长段病变合适。Intracoil缠绕型自膨胀支架是一种较新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周支架,具有理想的柔韧性、覆盖度和支撑力,特别适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关节部位释放。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胭动支架植入远期疗效有限,主要是由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内膜增生导致的管腔再闭塞,目前有用覆膜支架进行外周介入治疗的报道,但远期通畅率仍未有明显改善1201。

(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硬化斑块旋切术(PAC)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本技术始于80年代中期,其原理是利用高速旋转装置将粥样斑块研磨成极细小的微粒,被粉碎的粥样斑块碎屑及微粒粒可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不致引起远端血管堵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粥样斑块旋切术理论上能在切除血管壁钙化硬斑同时,不损伤血管壁.该类手术有几个优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介入操作成功率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二)治疗指征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三)可重复操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C导管种类众多,主要有Kensey动力血管成形导管、Simpson导管和Auth旋切器(Auth Rotablator)。

一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6例股胭动脉阻塞病人,病变长度在2-20cm之间,应用Kensey导管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结果显示,操作成功率为87%,其中有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穿孔但无需进一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半年通畅率为7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年通畅率为70%。但也有报道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此项技术与以往PTA的报道相比,虽然该技术初期成功率高,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近期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无期疗效比PTA低得多,可能原因包括钻头振动引起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预防

1)饮食治疗:

①减少对脂肪的摄取:应少食"饱和脂肪酸"占有量较多的煎炸食物及含"高胆固醇"食物的虾、肝、肾和其他内脏,蛋黄等。多吃恰玛古产品可以有效的调节身体内的酸碱平衡,防止动脉硬化之功效。

(2)不吸烟并防被动吸烟:烟草毒害心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内皮系统功能,可致心肌肥大、变厚,殃及正常的舒缩运动并可致"好"血脂HDL下降。

(3)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体力活动量需根据原本身体情况而定,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运动,每天最好坚持不短于30分钟的活动,可"一次性完成"或分3次进行,每次10分钟。依个体条件进行跳绳、保健体操、打太极拳、骑车、步行、修花剪草、拖地、干家务等。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