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肢体血管病也称周围血管病,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年龄的老龄化,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气候的变化无常等原因,导致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该类疾病致残、致死率较高,所以要了解此类疾病的早期症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生活中常见的肢体血管病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性静脉炎等。因篇幅所限我只能给予简单介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发病年龄一般在20~45岁之间,多发于小腿及足部,发病初期患肢明显发凉、怕冷、麻木或针刺样疼痛,行走时足底有垫物感。肢体易疲劳,行走一段距离后被迫停止行走,休息片刻,才能继续行走,该症状在临床上叫间歇性跛行。中期患肢疼痛加重,动脉搏动消失、表面皮肤粗糙且成红紫或变白、汗毛脱落、趾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后期出现感染溃疡,指(趾)坏死,形成“脱骨疽”。
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表现和脉管炎基本相同,该病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5.01岁,男性多于女性,通常发病急促,出现原因不明的肢端坏死(如未发现的糖尿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脑血管疾病等。随着这些中老年性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提醒患有以上疾病的中老年朋友,应多加注意防范。
动脉硬化闭塞症概括: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肢体动脉内粥样物质的不断扩大并继发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壁狭窄、闭塞,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的一种疾病。下肢多于上肢,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约10%左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等因素,目前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已成为中老年常见的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本病的症状表现类似于中医“脱疽”范畴。
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现代医学对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除与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肥胖、高甘油三脂血症、糖尿病、长期案牍工作、缺乏锻炼、以及紧张情绪和家族史等有一定的关系外,还可能与细菌、病毒感染造成的血管壁损伤有关。在上述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内膜水肿,脂类物质在血管壁上沉积,促使血管内膜发生粥瘤,粥瘤钙化、崩裂后在血管壁上形成溃疡,继而血管硬化、挛缩,使管腔狭窄闭塞。
中医病机为:中老年脾肾多渐不足,致使“痰湿”内生,滞于脉络血道,造成气血闭阻,远端肌肤筋肉失养,或感湿、热之外邪日久发为本病。
足癣为湿热之邪,虽然不是直接致病原因,但足癣往往容易造成足趾湿糜溃破,感受气候变化加速发黑形成坏疽,严重者甚至截肢致残。
症状表现
症状表现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主要表现为下肢的各种缺血症状。初起时感觉足发冷,皮肤温度降低,随着病情加重,以上症状更明显,并出现特征性症状——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甚至在睡觉中痛醒,或抱膝而坐,彻夜难眠。
患足皮肤颜色苍白或紫绀,严重者出现足趾发黑溃破坏死,下肢的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股动脉的搏动减弱或消失,腹股沟处的股动脉或脐周的腹主动脉处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患足抬高苍白试验呈阳性。
在发病过程中可伴有出现足腿部皮肤营养障碍、麻木烧灼感、肌肉萎缩以及膝关节屈曲挛缩等情况。
病人大都同时伴有全身性动脉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眼底动脉硬化等病症。
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可发现动脉血管壁增厚,内膜粗糙,大、中动脉广泛性硬化斑块回声,彩色血流充盈缺损、变细,远端小动脉血流减慢,呈单相血流频谱等改变,踝动脉压≤50毫米汞柱,踝/肱指数<1。CT、磁共振或动脉造影能直观地显示出,动脉多节段的狭窄、闭塞的。
急性期
痰湿阻络证主要表现为病人患肢各种缺血症状进行性加重,足冰冷、苍白、紫绀、静息痛剧烈,坏疽组织分界不清并向近端浸润发展,抬高苍白试验阳性,舌苔薄腻,脉弦滑。
慢性期
气虚血瘀证主要表现为病人患肢的缺血症状缓解,下肢皮温虽低,但逐步回暖,皮色淡红,静息痛缓解,坏疽组织分界渐清,患足无肿胀,抬高苍白试验阴性,舌苔薄白,脉细或滑。
石家庄同宝周围血管病研究所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内服、外洗、外敷一整套的方法治疗脉管炎、静脉炎、糖尿病足、雷诺综合症、动脉硬化闭塞症等周围血管病,已取得了较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和成果,使绝大多数病人解除了痛苦,避免了截肢造成的终身残废。
吴同保主任根据不同类型的周围血管病选用的“全蝎膏”具有强止痛的效果、“回阳膏”外敷后冰凉的肢体30分钟即可恢复正常温度;“海沸散”、“龙血竭胶囊”均有快速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红灵酒”、“七叶皂苷凝胶”均有消肿散结,清热利湿,能在短时间内使静脉炎造成的肢体水肿、硬块消除。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