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与气温过高紧密相关 保健要预防动脉硬化
今日立秋。虽然近几天气候凉爽了些,但暑热仍在。专家指出,气温过高与发生中风关系密切。当今,发生脑中风的人群,不再全是老年人。年轻人的发病几率正呈上升趋势,尤其在高温酷暑天。
【临床病例】黄爷爷,72岁,因脑血管病发作,随后加重而入院。患者入院前2天,感觉左侧肢体无力,每次持续时间几分钟,但可自行缓解,来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医生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医生建议其住院治疗,患者第二天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50/90毫米汞柱,讲话口齿不清,左侧肢体无力,经系统治疗后,目前仍未完全恢复,需坐轮椅。
【专家剖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卒中,这是医学急症,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大约15%~20%的缺血性卒中,发作前有短暂性脑缺血的表现,而这正是预警信号。
医学研究表明,气温过高与发生中风关系密切。每年,当温度在32℃以上的三伏天时,总会出现中老年人中风的发病高峰。因为高温环境下,为了散热,皮肤血管扩张,皮下血液循环的血流量,是正常时血流量的3~4倍,这种超常的血液循环,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沉重的重负。
此时,不仅可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而且当水分补充不足时,还会因血容量不足和血黏度骤增,诱发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同时,由于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减弱,对气温感觉迟钝,故发生中风前多无感觉;一旦感到闷热,很快出现中风症状,使家人措手不及。
因此,在暑热季节,老年人尤其要防止发生中风。具体有哪些措施呢?首先,要注意居室的阴凉、通风,活动与劳作应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时进行。其次,要及时饮水,最好饮用淡盐的绿豆汤或粥,以及含低钠、钾的饮料,分多次、适量饮用,以保证充足的血容量。此外,在饮食上一定要清淡、少油腻,防止血黏度增高。
老年人如果忽然出现症状轻微或一闪而过的头痛、头晕和眼花,以及半身麻木、肢体感觉异常等,切勿以为是“天热吃不好、睡不好”之故,而应及时去正规医院诊治。
【临床病例】李女士,32岁,突然发生头痛、呕吐,伴神志障碍2小时,即刻入院。经检查发现,头部CT脑干出血,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但未正规服药,入院后不到24小时便停止了呼吸。
【专家剖析】中风的发生,没有年龄界限,中风不只是老年人才发生,中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自小儿、青壮年到老年人都可能发生,只是多见于老年人而已。
中风是可以预防的。首先应该从预防动脉硬化做起,也就是从儿童做起、从青少年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应该养成规律的、有秩序的生活,不要喝酒、抽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养成一种开朗的性格。目前,由于脑血管病发病率每年呈上升、年轻化趋势,因此我们国家在这方面非常重视,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三级预防。
何谓三级预防?就是通过三个不同的阶段,来阻断脑血管病的发生。一级预防,就是在社区进行健康教育,使人人都能了解脑血管病的基本知识,避免出现一些危险、高发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二级预防,就是一旦有了脑血管病这些危险因素,就应该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比如对高血压进行长期、规律的治疗,就等于是在控制脑血管病的发生。
三级预防,就是对已经有脑血管病前期征兆的病人,应对其病情进行积极控制、有效治疗。三级预防主要是针对高危人群,其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最危险的,这两种病都能导致动脉硬化。因为中风的发生,是在短时间内产生的;但病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动脉硬化的隐患存在后,中风的祸根也就埋下。此时若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科学治疗,中风同样可以避免。
1.日常脾气暴躁的人,发生中风的几率比一般人高3至4倍,即个性强、易冲动、性格急躁的人容易发生中风。
2.中风具有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中风发生的,其本人发病几率要高于常人。
3.高血压患者,即使平时没有明显症状,其发生中风的几率也要比正常人高4倍左右。
4.糖尿病患者要当心,脂肪代谢紊乱导致动脉硬化,也易诱发中风。
5.心脏病、特别是冠心病人,因心动功能不全,从而使脑血管循环血流量减少,增加了中风发生的危险。
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中风病发病机制的前期警报,有此病发作史者,需静养,并进行积极的保健与治疗。
7.脑动脉硬化是中风发生的基础。目前认为动脉硬化性脑梗塞与血胆固醇增高,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有关。
8.过度肥胖、体重超过常人者;爱吃肥肉,血脂高于正常值者;烟瘾大者;嗜酒如命者均是中风病的好发者。
9.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血小板凝集为增高、血液黏度增高的血瘀症患者,为中风病的好发人群。
10.患有颈椎病,伴有眩晕发作,是椎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征象,常会发生中风。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