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提出胆囊结石更精准分类
科技日报讯(詹海燕)广州市番禺区胆囊病研究所所长、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院长乔铁最近带领他的研发团队在胆囊结石分类方法上取得新突破。其成果《胆囊结石的系统性分类方法》论文发表在美国《plosone》期刊,并获特别推荐。
据了解,传统结石分类法主要依据肉眼观察或单一的检测手段,分类难以精确。而胆囊结石的准确分类是胆囊结石病机制研究和疾病防治的基础,不精准的分类方法对胆囊结石发生机制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局限性。
乔铁及其团队创新性地将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能谱分析等三项技术综合用于结石分类的各个层面,有效地将胆囊结石进行了精确细分。其中,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胆囊结石的组成成分,扫描电镜观察胆囊结石的微观结构,x射线能谱分析结石元素组成及其分布情况,三者紧密结合,胆囊结石被创新性地细分为胆固醇型结石,胆色素型结石,碳酸钙型结石,磷酸盐类结石,硬脂酸钙类结石,蛋白类结石,胱氨酸结石,混合型结石共八大类。而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混合而成的混合型结石又可以细分为十余种亚型,目前已明确的混合结石亚型共有11种。
乔铁表示,这样的分类方法不仅更加精准,还纠正了之前的一些错误报道。例如,研究中发现碳酸钙类结石所占比例高达17.2%,与此前文献报道称碳酸钙类结石为罕见结石且多见于少年儿童的结论不符。
更为重要的是,乔铁团队还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结石类型患者的临床特点间有很大差异。例如,胆固醇结石患者以30至50岁的女性居多,且体重超重患者比例最高;硬脂酸钙结石患者以年龄高于40岁的女性为主;而胆色素、碳酸钙、磷酸盐结石以男性居多,且患者年龄显著大于胆固醇与蛋白类结石患者。这意味着胆色素、碳酸钙、磷酸盐和硬脂酸钙类结石与胆固醇结石相比具有不尽相同的发病机制。
此外,研究结果还证实了结石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胆囊结石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胆色素、碳酸钙类结石在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所占比例较高可能与该地区重度流行的华支睾吸虫感染有关。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