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的临床症状与诊断
外耳道炎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软骨部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叫弥漫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皮脂腺分泌过多,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不良的卫生习惯如用不洁的钢丝发卡或竹签挖耳,游泳时污水进入耳道,洗发水或染发液等化学物质的刺激,外耳道异物等均可以引起外耳道炎。
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患有糖尿病时,可受到绿脓杆菌的侵袭引起严重的外耳道炎,称之为坏死性或恶性外耳道炎,此病情严重。
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革兰氏阳性杆菌等所引起的。
1.急性期:多有不良的挖耳损伤或外耳道分泌物的刺激史,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耳痛,检查时见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表面覆以具有臭味而粘稠的分泌物或碎屑,严重者见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加重,外耳道变狭窄或闭塞,表皮糜烂,分泌物呈浆液脓性。有时耳周淋巴结可出现肿大、压痛、鼓膜充血。
2.慢性期:有急性外耳道炎病史,主要症状为耳内搔痒不适,一般无耳痛,少数病人可出现听力减退。检查见外耳道发肤呈慢性充血、增厚、管腔狭窄,外耳道深处常积有少量白色鳞屑状痂皮及其有臭味粘稠脓性分泌物,少数病人耳膜可出现混浊,增厚标志不清。
诊断外耳道炎应与外耳道真菌病相鉴别。外耳道真菌病为真菌进入外耳道后繁殖生长所引起的皮肤感染。外耳道潮湿(如游泳、沐浴、耳流脓),长期不恰当的应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类溶液滴耳,气候湿热等可为发病诱因,以耳内奇痒为主要症状,检查时见外耳道皮肤及鼓膜表面附有各种颜色的干痂或霉苔,清除霉苔后可见皮肤充血糜烂。如作真菌培养,可发现菌丝及孢子而确诊。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