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舌病辨证初探

发布日期:2014-10-31 10:47:37 浏览次数:1600

唐某,女,54岁。患者9个月前行骨科手术,全麻后出现咽部乾,舌乾痛发涩,间断服用中药,时好时坏。刻下:舌痛,乾涩,舌尖有小溃疡口苦口粘,舌上有裂纹,畏热汗出,纳可,寐差梦多,二便调,舌黯红而根厚腻,脉弦涩。处方:水牛角片(包)20g,生地黄15g,赤芍12g,牡丹皮12g,炒栀子10g,麦冬、丹参各15g,芦根、白茅根各15g,淡竹叶10g,黄连6g,肉桂2g,炒酸枣仁、决明子、玄参、黄芩各15g,郁金10g,夜交藤15g。7剂。嘱晨起白糖鸡蛋冲服。

药后舌乾涩感觉明显好转,稍有苦涩感,眠差多梦,汗出较前减,二便调,口干,舌淡红,苔白、有染苔、有裂纹、乏津,脉细涩。后又随证加入生麦芽、百合或吴茱萸、砂仁、苏梗、佛手等,共服30剂而癒。

按:本例为热灼营血,郁于上焦,导师采用犀角地黄汤为主方(以水牛角代犀角),以清营血分郁热。方中佐入麦冬、丹参、玄参亦属此意。妙在又合入交泰丸,以引上焦浮火归源。炒栀子、芦根、白茅根、淡竹叶、黄芩、百合等均善清上焦热邪。因患者寐差梦多,故又加入炒酸枣仁和夜交藤。另外,方中用生麦芽行气解郁,显然是受到了张锡纯的影响。舌痛一症,临床以上焦郁热,尤以心、胃二经郁热者多见,并多涉血分。《灵枢·脉度》曰:“心气通于舌。”《灵枢·经脉》云:“心手少阴之别……循经于心中,系舌本。”又《灵枢·经脉》曰:“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脾胃主肌肉,故舌病又多与脾胃有关。

郭某,女,49岁。舌发麻1年,嗜咖啡,平日易外感,纳眠可,小便调,便干,苔黄腻,脉细滑。处方:藿香、佩兰各10g,芦根15g,炒栀子10g,生石膏(先下)30g,生甘草6g,防风10g,茵陈12g,白豆蔻(先下)6g,炒杏仁9g,薏苡仁15g,瓜蒌30g,熟大黄3g。7剂。

药后舌尖麻木感好转,舌头仍发热感,口甜,舌红,脉细略数。前方加百合、生地黄、珍珠粉或知母、制半夏、羚羊角粉、灯心草,调治近3个月而愈。

按:本例属脾经湿热证,导师以善清湿热的茵陈蒿汤为主方。因恐化湿之力不足,故佐入三仁汤中的三仁以及藿香、佩兰、防风之品。芦根、生石膏为导师所习用的清气分热邪之品,以加强清热之力。因湿病缠绵难愈,故虽取效甚速,但亦调治3个月方愈。

需要指出的是,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变所致偏瘫后遗症、高血压病中晚期临床多出现舌体麻木、不灵活症状,其病因病机多为痰瘀阻络、气滞血瘀;服药不当或偏嗜一些刺激性的饮食(如本例的咖啡)导致舌麻,以脾胃湿热者多见。

李某,男,50岁。患者2年来觉口舌干燥,口苦,心烦,咽痛,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差,食肉食则上火,大小便有异味,头皮上易起皮疹鼻干,汗多,烦躁,素触低温物品,大便可,眠佳,舌黯红,苔根黄、有裂纹、乏津,脉细弦。处方:生地黄、玄参、麦冬各15g,赤芍、白芍各12g,生石膏(先下)30g,知母、贝母、淡竹叶、石斛各10g,芦根、茅根各15g,牡丹皮10g,地骨皮15g。7剂。

药后仍口干舌燥,小便味大,咽痛,头皮起丘疹,耳鸣,鼻中仍发乾,肉食后上火,烦躁,纳眠可,大便调。测血糖、腹部B超、尿常规均未见异常,舌黯红,苔黄薄腻。处方:炒栀子l0g,炒杏仁15g,牡丹皮10g,生地黄、天冬、麦冬各15g,玄参20g,郁金10g,白茅根、芦根各15g,生石膏(先下)30g,知母10g,黄柏10g,砂仁3g。7剂。

药后诸症减轻4d,近3d再度出现口干燥,双脚底发热,出汗,咽痛,耳鸣,肠鸣漉漉,小便异味大,大便调,遇热则烦躁难眠,舌质红,舌苔中部少,脉弦。上方加入羚羊角粉、桑叶、青蒿、地骨皮等,调治月余而癒。

按:本例系气血两燔,肾阴亏虚所致。导师初以白虎汤以清气分之热;佐以增液汤养阴清热;加入赤白芍、牡丹皮清血分之热,淡竹叶、石斛、芦根、白茅根、贝母、地骨皮清热生津。不难看出,此方更重于养阴,而清热力不足,故二诊减去了一些养阴生津之品,加入炒栀子、黄柏以增强清热之力,则更为合拍。临床中的舌干病以阴虚燥热最为常见。根据热重或虚重、气分或血分的不同,进行灵活的选方加减,大多能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舌为心之窍,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除与心相关以外,舌还通过经络与脾肾之间存在著密切联系。以上列举的舌痛、舌麻、舌乾、舌涩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舌病。在舌病的证型中,以热盛或夹湿者最为多见,亦有伴见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者,临证时须仔细辨明,随证治之。

宋代以前,舌病与舌诊的界定并不明确。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内经》中,如《灵枢·经脉》篇中称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是动则病舌本强”,“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是主紧所生病者,口热舌乾”。不难看出,上文中有关舌的记载已经表现出更加重视舌诊的倾向,即把舌体的不适也作为全身疾病的一种征象。但是,“舌本强”、“舌本痛、“舌乾”既属舌诊,也可谓舌病,为后世研究舌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收稿日期:2004--03--03)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年12月第11卷第12期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