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 观察还是治疗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本报记者李娅 通讯员向吉刚
丁佑铭 医学博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肝胆腔镜外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留法学者。兼任中华医学会湖北腔镜外科学组副组长。从事肝胆外科及腹腔镜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二十多年,熟练运用腹腔镜微创技术对腹部疾病进行治疗和诊断,已成功开展多种腹腔镜手术。 擅长胆结石、肝门部胆管癌、胆道损伤、阻塞性黄疸、肝癌、胰腺癌、门静脉高压症、腹膜后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一上午
不少人在做B超检查时,发现胆囊息肉,有的人高度紧张,生怕癌变;也有人认为不痛不痒,根本不把它放在心上。专家指出,大多数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的,但不排除部分胆囊息肉突发癌变的可能,因此应该密切观察。但是什么情况下该观察?什么情况下该治疗?本期“专家坐诊”特别邀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丁佑铭教授,为广大读者朋友解答这些疑问。
两年前,高小姐参加公司组织的体检。在做B超时,医生发现高小姐的胆囊里有一个直径约3毫米的息肉,医生问她以前是否知道这个情况。高小姐一脸茫然,因为自己从来没有感到身上有任何不舒服,而且此前体检也没有发现类似的问题。
回家后,高小姐急忙问父母家里有没有家族史,结果也没有人有类似的病史。医生建议观察。按照医生的嘱咐,高小姐每隔3-6个月必须复查一次。每次复查时,高小姐都提心吊胆,生怕听到不好的结果。幸好,每次复查都没有异常,息肉没有长大,一直维持在3毫米,身体上也没有感觉特别的不舒服,似乎一切都很正常。但高小姐说,这块息肉始终是她心中的一块石头,生怕哪天噩耗传来,不得不切除胆囊。
据了解,生活中,像高小姐这样患有胆囊息肉的人还真不少,而且多数都是在体检时被发现。据丁佑铭教授介绍,通过体检发现胆囊息肉的发病率是3%-5%,实际发病率肯定远远高于这个数。
很多人在被发现胆囊息肉后感到茫然:平时没有哪里不舒服,怎么就长息肉了呢?丁教授说,胆囊息肉的病因比较复杂,但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胆汁成分发生改变有密切关系,因为胆囊息肉绝大多数是炎性或胆固醇性息肉,只有极少数的息肉才是恶性肿瘤。
专家介绍,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胆囊息肉会不会变成癌?这是每个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丁教授认为,如果被B超诊断为胆囊息肉,患者先不必太紧张,但也不能无所谓,正确的做法是尽快找专科医生做进一步检查,确定息肉的类型,再制订治疗方案。而不是拿着自己的检查报告和其他患者进行比较,或东打听西打听参照他人的处理方法,毕竟胆囊息肉有可能是胆囊肿瘤的诱发因素,不可粗心大意。
丁教授介绍,一般来说,胆囊息肉恶变的可能性很低,有数据显示,这种可能不超过1%,但也要引起足够的警惕。
丁教授提醒:如果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或者息肉的形状是底部很宽,或者是单发,或者生长速度较快等等,这些息肉就有可能是恶性的,应该立即采取措施,以除后患。
丁教授介绍,治疗胆囊息肉最好的办法就是手术切除胆囊,有人以为通过药物或其他什么方法可以“化掉”息肉,那是不可能的,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可以使息肉消失。
至于什么时候做手术合适,是有严格的手术适应症的。下列情况应该尽快手术:一是有恶变倾向的: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息肉的底部很宽,单发,生长速度较快;二是有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明显症状的,都应该手术治疗。
下列患者可以观察: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息肉成乳头状,多发,生长缓慢,可以每3-6个月复查一次B超。如果发现息肉在短期内增大很快,就要及时手术。
目前胆囊息肉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开腹手术,另一种就是通过腹腔镜做的微创手术。两者在疗效、费用等方面差不多,微创因为伤口小,恢复更快一些。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很多患者担心:切除胆囊会影响消化功能。丁教授说,这种忧虑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因为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进食后,胆囊发生收缩,使储藏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但是胆囊并不是身体中不可缺少的脏器,不少高等动物,如马、鹿、象、鲸等,天生就没有胆囊,它们的生活与一些有胆囊的动物没有很大区别。有少数人,由于胆囊的胚胎发育异常,生下来就没有胆囊,但他们照样过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科学实验研究表明,胆囊切除后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与正常人相比,差别不大。一些因胆囊结石、炎症或息肉的病人在切除胆囊后,胆管壁会增厚,胆管腔会扩大,使胆管部分替代胆囊的功能,以补偿因失去胆囊对身体的影响。 当然,手术后身体的恢复及补偿功能的建立要有一个过程,动物脂肪和鸡蛋的摄入量不宜太多,食物中脂肪含量也应逐渐增加,使身体有一个逐渐适应过程。一般通过1-2个月的饮食调理就完全恢复正常了。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