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莫乱治
胆囊息肉系胆囊黏膜隆起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病变。本病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主要是在健康查体时,偶然发现。随着B超的广泛应用,此病的发现率升高,而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据临床统计资料表明,在健康人群中超声普查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率约占3%-7%,仅次于胆结石,居胆囊病第二位。
在临床上,胆囊息肉常见如下特点:一是息肉数量多少不定,单个的少,多发的多。二是大小不等,一般息肉约0.3-0.5厘米,大于1厘米的较少。其基底部宽大,与胆囊壁紧密相连。也有带蒂息肉。三是息肉多长在胆囊颈部、壶腹部,长在体部、底部的很少。四是80%以上息肉伴有胆结石。结石与息肉互为因果。即结石刺激胆囊黏膜引起息肉样变,息肉又成为结石形成的重要外因。五是息肉一般无临床症状,多在查体时发现。B超诊断息肉准确率高,易与结石区分。六是息肉以胆固醇息肉、单纯性息肉、炎性息肉为主。
胆囊息肉虽属良性病变,但息肉引起的危害不可低估。位于胆囊颈的息肉、带蒂息肉或较大息肉,易阻塞壶腹或胆管,造成胆汁排泄受阻;息肉并发的结石成为急、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祸源;值得注意的是息肉恶变日趋增加。息肉越大,恶变几率相对越高。
胆囊息肉治疗以手术切除胆囊为根治性举措。但息肉并非都要手术,应该严格掌握本病的手术适应症。适应症包括:①病灶直径>1厘米;②年龄>50岁;③无蒂性或单发性病灶;④短期内病灶增大趋势明显;⑤位于胆囊颈部;合并胆囊结石。对于<0.5厘米的息肉暂不宜手术,静观其变。定期B超观察,发现有变异时果断施术。观察期间切忌听信某些小广告,乱用药治疗。因为当今还没有能抑制息肉生长或消融息肉的药物。所以,胆囊息肉的治疗一定要科学规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