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关注健康关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发布日期:2014-10-08 14:14:25 浏览次数:1595

关注健康关注早产视网膜病变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成为高收入国家儿童致盲的首位原因。在我国,每年约有20万新生儿出现视网膜病变,其中约5万新生儿因此而致盲。这一问题引起现代许多家庭的高度重视。为此,记者就有关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一系列问题专访了南昌市第三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程玲及南昌市第三医院眼科主治医师鄢涛。

记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如何产生的?

程主任:胎儿早期视网膜发育是玻璃体动脉与脉络膜供给营养。胚胎100毫米时,玻璃体血管穿过视盘,同时有小分支自视盘伸至周边视网膜。初时仅见于神经纤维层,晚期始达深层。正常胎儿在6~7个月时视网膜血管增生显著。早产儿出生时视网膜尚未发育完整,以周边部最不成熟。处于高氧环境下,视网膜血管收缩、阻塞,使局部缺血、缺氧、诱发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从而引起渗出、出血、机化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异常增生的视网膜血管,穿过内界膜向视网膜表面生长入玻璃体内。当玻璃体内新生血管机化,可在晶体后形成结缔组织膜,亦可因牵引引起视网膜脱离

一般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者均有出生后在温箱内过度吸氧史。吸氧时间越长,发病率也越高。但也有学者认为是由高浓度给氧后迅速停止,使组织相对缺氧所致;与吸氧时间长短无关。也有无吸氧史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例报道,其发病原因为早产儿出生后期体内的胎儿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激剧上升、胎儿氧分压(fetal PO2)转入新生儿氧分压(neonatal PO2 )时的急速转换等导致本病。此外,母体贫血及多胎儿等,亦为本病发病的原因之一。

记者:怎样发现视网膜病变呢?

鄢医师:一般来说,新生儿眼睛一出生就有感光功能。2个月时,可以协调地注视物体,眼球可随物体在水平方向移动90度。3个月时出现手眼协调,会用手去抓跌落的物体,并开始认识母亲和熟悉的物品。6个月时能分辨熟人和陌生人。1岁时可以注视3米远的物体,能区别物体形状,开始喜爱看图画。父母要随时注意孩子生长发育期间的视力变化,如在相应的阶段里达不到上述视力标准时就应引起警惕,尽早求医。

记者:如何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鄢医师: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或低体重出生婴儿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病变程度从周边眼底轻微改变致视功能完全丧失不等,患病率在早产儿中约15%~30%,怀孕期越短、出生体重越轻,患病率越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因较复杂,根本原因是早产和低体重,体重小于10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60%~80%,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20%~40%,高浓度的氧气吸入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还有遗传、感染、酸中毒、贫血等多种影响因素。

正常分娩的新生儿,一般在妈妈怀孕后40周出生,此时婴儿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早产儿出生时,视网膜没有发育成熟,出生后视网膜虽然还会继续发育,但却很容易发生病变。另外,对早产儿的用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一般来说对早产儿用氧过度或过浓会引起血管收缩,在视网膜没长好血管的地方就会出现缺氧,促使血管乱长,引发病变。

为了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鄢医师建议,对具有发病危险因素的早产儿,尤其是出生后发生窒息、接受过吸氧或输血治疗的早产儿,必须常规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检查。

胎龄大于32周或出生体重在1500~2000克者,应在出生后第四个星期检查。

胎龄大于28周或体重在700~1500克者,应在出生后第二个星期进行初次检查,以后每星期检查一次。

胎龄小于28周或体重小于700克,应在出生后第一个星期进行初步检查,以后每星期检查两次。

上述检查要持续到视网膜发育成熟,检查中一旦发现有视网膜病变,应及时进行冷凝、激光光凝治疗,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避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患儿丧失手术机会,最终造成视力丧失、眼球萎缩的后果。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