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无需跑外地
南方日报讯(记者/尹辅华通讯员/严小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成为我国儿童致盲主要原因,不过现在检查无需跑外地。记者昨日从市二医、市防盲办获悉,佛山首台广域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昨日开机,该系统填补了佛山市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方面的空白,为佛山市各医疗机构的新生儿视网膜筛查及治疗提供方便。
据了解,在全国盲校中,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致盲的占到37.9%。在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的早产儿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约为15%至20%。“该病症是未成熟或低体重出生婴儿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对婴儿视力危害极大。轻者表现为血管异常,可自然退化;严重者出现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继发性青光眼、眼球萎缩等严重后果。目前其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防治上有很大难度,因此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是挽救ROP患儿视力的根本途径。”市二医儿科张爱民主任表示,该病症早期发现主要依靠妇产科、新生儿科、眼科医生以及家长们的共同努力,及早进行眼底的常规筛查。“该病症多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有异常妊娠史及分娩史、有异常家族史以及产后接受特殊治疗的新生儿。目前公认的危险因素有早产、低出生体重、氧疗,还有低血糖、低血压、酸中毒、贫血、输血、高胆红素血症、败血症、脑室周围出血、动脉导管未闭等,但归根到底该病形成的根本基础条件是早产儿视网膜发育不成熟。一般早产儿胎龄越短,出生体重越低,发生率越高,是目前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据新生儿视网膜病变诊疗中心负责人、市二医眼科中心卢彦博士指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果在孩子早期发现,就能够获得治疗的最佳时机。“这时候如果经过激光治疗或者冷凝治疗,治疗成功率可达90%。一旦错过,病变可在1—2周内发展到晚期,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效果极差,部分患儿失明,甚至眼球萎缩。由于治疗的窗口期通常只有短短的两周,因此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关键在于对高危患儿尤其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进行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保存有用的视力,避免失明。”
卢博士还提醒家长眼底筛查的对象及时间:对出生体重小于2000克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开始进行眼底病变筛查,随诊直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筛查范围可适当扩大;首次检查应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