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软化症中医治疗诊断方法
本病辩证应着重于肝脾,主证是眼干涩不适,频频眨目,夜盲,重者怕光流泪,不能睁眼,喜伏暗处,皱盾咬甲,揉鼻,胃纳差,白睛少泽,微黄皱起,血络青紫,两眦白睛有银白色三角斑或粗糙肥厚。双眼黑睛混浊不清,知觉减退,继之,黑睛软腐似覆豆腐皮或黑睛溃陷,蟹睛及溃破,遗下厚翳,渐萎缩而目盲。本病早期之夜盲,又称“肝虚雀目”,在外眼见症不明显时,需与“高风内障”相鉴别,患高风内障者眼无不适,外观正常,初起眼底变化虽不明显,但全身无疳积见症。
证候:初现雀目,白睛干涩,眨目羞明,喜伏母怀,食少腹胀,面黄体瘦,精神萎靡,唇干口渴,舌淡而嫩,苔薄白,脉细而弱。
辨析:①辨证:以初现雀目,白睛干涩,眨目羞明为辩证要点。②病机:肝藏血,脾为生血之本。脾虚生化泛源,血不能沿肝脉滋养目窍,故见夜盲,白睛干涩,眨目羞明。
证候:小儿虫积日久,白睛干燥无华或出现干燥斑,黑睛生翳,形容枯槁,脱发,揉鼻,喜吃泥土,生米等;腹胀便溏或午后潮热,烦躁不宁,舌质淡,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或弦细。
辨析:①辨证:以黑睛生翳,白睛干燥,形容枯槁,腹胀便溏,午后潮热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虫积日久,脾胃损伤,运化失常,则腹胀便溏;脾虚气血生化泛源,目失濡养,则白睛、黑睛干燥无华;血虚不能养肝,肝之阴血虚少,肝热内生,故午后潮热,烦燥不宁。
证候:黑睛翳溃糜烂,声音低微或嘶哑,面黄体瘦,精神萎靡,食少腹胀,大便溏泻,完谷不化,舌淡苔黄腻,脉濡。
辨析:①辨证:以黑睛翳溃糜烂,面黄体瘦,大便溏泻,完谷不化为辩证要点。②病机:脾为后天之本,喜燥恶湿,著脾虚湿困,则运化无力,故见大便溏泻,完谷不化;脾虚精气主化不足,形神失养,则面黄体瘦,精神萎靡;脾虚湿困,清阳不升,精微不布,睛珠失于温煦滋养,故见黑睛翳溃糜烂。
证候:黑睛糜烂或破损形成蟹睛,泄泻频频,完谷不化,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迟。
辨析:①辨证:以黑睛糜烂或破损形成蟹睛,泄泻频频,四肢不温,面色苍白为辨证要点。②病机:中焦虚寒,脾胃运化及升降失职,则泄泻频频;阳虚无以温煦故四肢不温;精气不足,目失所养则黑睛病变日重,甚至溃破,形成蟹睛,眼珠萎缩而失明。
患儿重度营养不良、体质消瘦虚弱、精神萎靡、声音嘶哑、皮肤干燥和毛囊角化。临床可有以下症状和体征。
(一)此病的早期可表现为夜盲,即在暗光下、夜间不能见物,因患儿太小不易发现。眼部有干涩感,常于晨起睁眼困难,睁眼时间稍长,角膜即失去光泽。后期可有畏光、流泪、视力下降。
(二)本病进入干燥期,双眼失去光泽,呈雾状混浊,结膜干燥,出现Bitot氏斑。斑呈三角形,基底在角膜缘,表面为灰白色泡沫状,不被泪液湿润。此斑易擦去,但迅即复生,此斑被认为是干眼症的特征性体征。转动眼球时结膜形成向心性皱褶。下脸结膜与半目皱襞色素沉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进入角膜软化期时,则角膜呈灰白或灰黄色混浊。进而自溶坏死形成溃疡,此时极易发生感染,造成角膜穿孔,最终形成粘连性角膜白斑或角膜葡萄肿或眼球萎缩而失明。
角膜软化症是维生素A严重缺乏的眼部临床表现。多见于虚弱多病、营养不良的婴幼儿双眼发病。治疗主要为改善全身营养,大量补充维生素A和防止角膜继发感染。中医学认为疳由积滞而成,有“无积不成疳”之说,疳积已成则气液干涸,身体赢瘦。疳眼的发生,多因饮食不节,偏食或喂养不当而损伤脾胃;或久病体虚(如麻疹恢复期或长期腹泻等),运化失常,脾虚肝热;或感染诸虫,酿化成疳。疳积即成则上犯肝窍,疳眼属正虚邪实的眼病,须注意健脾消疳,清肝泻热。脾为中土,中土健运,则脏腑灌输自然调和,目为肝之窍,清肝泻热,则目免受其害。具体治法上则加强营养,调整饮食是中西医共同之处。西药首选鱼肝油剂及控制预防角膜感染,中药肥儿丸为代表方剂,本病贵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若小儿常掩面而卧,喜伏母怀,应警惕本病的发生,而不要误以为撤娇。值得注意的是:维生素A的补充必须合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家长对这方面的知识略懂一二,为预防本病,盲目服用过量维生素A剂,以致过量碍胃,反而消化不良,甚至中毒,应引以为鉴。另外,对于严重病例,不要轻易放弃治疗,有些病例外观虽已相当严重,整个角膜呈现化脓样改变,但经过积极抢救仍可恢复一些视力。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