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眼球突出症的治疗及预后
1、一时性眼球突出为本病重要特征,其突出程度可随头位的变化而增减,持续时间不等,常发作或偶然发作。病人在低头、用力呼气、压迫颈静脉或颈向旁扭转时,都能激起一时性眼球突出,同时也显示:上睑下垂、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瞳孔散大、视网膜静脉曲张、视乳头境界模糊、眼球运动障碍和眼压升高。
2、发作时眼部有紧张感、偶有复视及暂时视力减退,并有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耳鸣等全身症状或同侧颞、面部静脉扩张。
3、发作过后,眼球恢复原位,以上诸症状全部消退,但常显示眼球内陷,乃因血管扩张、眶内脂肪组织长期被压迫引起萎缩之故。
根据病史,使用透明刻度尺或Hertel眼球突出计,测量眼球位置以及眼球突出的度数。我国人眼球的突出度平均为13.6mm,如果高于或低于此数时,可考虑为突出或后陷,但必须同时测量,且需要在相当时间间隔之间测量数次作为比较。测量方法为:
(一)普通尺测量法:以特制透明尺或一普通尺,零点安放于颞侧面眶缘上,让受检者向前直视,检查者从侧面观察角膜顶点在直尺的刻度(颞侧眶缘至角膜顶点的垂直距离),即为其眼球突出度。同法检查双眼并记录之,此法只能作大体上的测量。
(二)何特(Hertel)眼球突出计测量法:为常用而比较精确的一种检查方法,此种眼突出计主要由一带刻度的平杆及两个测量器所组成。一个测量器固定于平杆之一端,另一个在杆上可以自由滑动,以适应不同的眶距,且可从平杆刻度上读得眶距的值。测量器上附有小刻度板及两个交叉成45°角的平面镜,分别反映刻度板数值及角膜顶点影像。
测量时,测者与受检者对面而坐,将突眼计测量器上切迹处嵌于受检者颞侧眶缘,嘱其向前直视,此时由两平面镜中看到的角膜顶点所对的值即为眼球突出度。同时由平杆上刻度得知两眼眶距的值,记录眶距及各眼球突出度值。追踪观察时,应取同一眶距。
甲亢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简称,是由于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甲状腺功能增强,分泌甲状腺激素(TH)过多,造成机体的神经、循环及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发病率高达1%。本病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4~6,主要危害20岁至40岁人群,是仅次于糖尿病的一种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多数甲亢起病缓慢,亦有急性发病。
“占位性病变”是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专用名词,通常出现在X射线、B超、CT、MRI(磁共振)、DSA(数字减影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中。它的意思是:被检查的部位有一个“多出来的东西”。这个“多出来的东西”可使周围组织受压、移位。占位性病变通常泛指肿瘤(良性的、恶性的)、寄生虫、结石、血肿等,而不涉及疾病的病因。
间歇性眼球突出症为一时性眼球突出,发作过后能恢复原位;而甲亢,肿瘤等导致的眼球突出,原发病没有治愈则眼球不会复位。
眼球突出严重时,易发生暴露性角膜炎。暴露性角膜炎是角膜失去眼睑保护而暴露在空气中,引起干燥、上皮脱落进而继发感染的角膜炎症。角膜暴露的常见原因有:眼睑缺损、眼球突出、睑外翻、上述源性上睑滞留或闭合不全。病变多位于下1/3的角膜。初期角膜及结膜上皮干燥、粗糙,暴露部位的结膜充血、肥厚,角膜上皮逐渐由点状糜烂融合成大片的上皮缺损,新生血管形成。继发感染时,出现化脓性角膜溃疡。
此外棉神经麻痹、深麻醉或昏迷也可导致此病。治疗方法是先尝试用药物的治疗,用尽了这些方法,才会考虑手术。暴露性角膜炎患者因角膜暴露,极为不适。要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随时注意防止角膜乾燥,如在睡眠前,一定要涂大量的抗菌素眼膏,防止角膜乾燥和感染。必要时医生可以将眼睑暂时缝合,既在睑裂中央留缝隙看东西,又保持了角结膜湿润。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