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脑动脉瘤需要做哪些检查
颅内动脉瘤系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病因尚不甚清楚,但以先天性动脉瘤占大部分。任何年龄可发病,40-66岁常见。
1.CT CT扫描固然在确定动脉瘤的存在、大小或位置等方面不如脑血管造影,但是,它却安全、迅速,病人无痛苦,不影响颅内压,可以随时采用,并能反复多次随诊观察。高分辨力的CT诊断动脉瘤有以下优点:
(1)强化扫描:可显示直径在5mm以上的动脉瘤,对颅底动脉瘤的诊断率可达50%~60%;巨大型动脉瘤CT平扫或强化扫描均可发现,表现为动脉瘤四周有脑水肿或脑软化,呈低密度区,瘤壁可因钙化而呈度,瘤内因层状血栓而呈度,瘤腔中心活动的血流密度又有差别,因此,可见密度不同的同心环状图像,称之为“靶环征”,这是巨大型动脉瘤的CT特征。
(2)除显示动脉瘤外,尚能显示其伴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脑室内或硬膜下血肿、脑梗死、脑积水等,并能显示出血肿的大小、梗死的范围、脑积水的程度、是否有再出血等,因此避免了反复腰穿及反复脑血管造影。
(4)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布及密度的情况可估计出血的来源。例如,大脑正中裂和额叶底部以及脑室内积血多提示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出血;外侧裂积血提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颞叶出血可能为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出血等。
(5)可以了解蛛网膜下腔内局限性和弥漫性积血的情况,猜测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如蛛网膜下腔,尤其是脑池内存在3mm×5mm以上大小的血凝块或弥漫性积血达1mm厚时,常提示将可能发生严重的脑血管痉挛。
(6)CT扫描可对动脉瘤进行动态追踪观察,以便及时把握手术时机及判定预后等。但是,CT扫描不能完全替换脑血管造影,终极还是需要脑血管造影来证实。
(1)在动脉瘤出血急性期应先做CT扫描,MRI难以查出很早期的急性脑内血肿与蛛网膜下腔出血,但高场强及重度T2加权像时,MRI也能发现很早的急性出血。
(2)对于无症状的有少量渗血而未破裂的动脉瘤,MRI可以查出并对猜测动脉瘤破裂有重要价值。
(3)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阴性者,MRI诊断价值最大,由于这类动脉瘤体积小,属于血栓性动脉瘤,脑血管造影难以充分显影,MRI却能正确地显示出动脉瘤的位置。
(4)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扫描阴性者,MRI十分有用,由于亚急性(出血量少)与慢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密度)后开释的正铁血红蛋白在T1与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
(5)对于多发性动脉瘤出血,CT能显示出血但不能指出出血的具体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对判定出血的动脉瘤亦不够正确,而MRI则能显示出出血的动脉瘤。
(6)对于动脉瘤破裂造成的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MRI也能显示,表现为脑表面铁末沉积征,即在T2加权像上呈明显的线样“镶边”影。而CT则不能明确地显示出是否有过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动脉瘤是否有过破裂出血。
(7)MRI可直接显示动脉瘤,并可显示动脉内的血流。在T1与T2加权像上。瘤体是无信号,动脉瘤内血栓在T1与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瘤壁呈环状低信号。
(8)巨大型动脉瘤在MRI上呈混杂信号,即血流与涡流呈无信号。钙化呈无信号,血栓呈高信号,含铁血黄素呈低信号等。
3.体感诱发电位检查 刺激正中神经时可记录体感诱发电位,颅内动脉瘤病人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临床症状者,其体感诱发电位与正凡人的明显不同,即中枢传导时间(CCT)延长。它的明显延长表示预后不好。这种差别在手术后48h即能被查出来。两半球的传导时间不同也可用于判定预后,但是这种明显的不同要在术后48~72h才显现出来,比CCT的变化要小。
4.多普勒超声检查 对术前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结扎这些动脉后或颅内外动脉吻合后血流方向及血流量,可做出估计。
5.脑血管造影 最后确定诊断有赖于脑血管造影。凡病人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的Ⅲ~Ⅳ脑神经麻痹或后组脑神经障碍等,均应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造影能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囊内有无血栓,动脉硬化及动脉痉挛的范围、程度,有无颅内血肿或脑积水,瘤蒂大小及是否适于夹闭等。此外还可了解血管的正常与变异、侧支循环。做一侧颈动脉造影时压迫对侧颈部颈动脉,或行椎动脉造影时压迫颈动脉,能观察前交通支或后交通支的供血情况,作为术中能否暂时或永久阻断颈动脉或椎动脉的参考。约16%的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动脉瘤与动脉影像重叠、或动脉痉挛使动脉瘤不显影。第一次血管造影未显影,在几天或几周后再造影时约有20%的动脉瘤可再度显影。所以反复造影、多位像投照有时是必要的,应行四(双侧颈动脉和双侧椎动脉)血管造影,以免遗漏动脉瘤或遗漏多发动脉瘤。前交通支动脉瘤多由一侧大脑前动脉供血,作对侧颈内动脉造影时压迫病侧颈动脉,可能使两侧大脑前动脉皆显影而动脉瘤不显影。所以对这种病例只行对侧颈内动脉造影,可能会将动脉瘤遗漏。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