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小儿食物变态反应症状

发布日期:2014-11-26 09:03:55 浏览次数:1595

致敏抗原激活肠固有膜的IgE浆细胞,产生大量的IgE抗体,并与肥大细胞结合,固定在这些细胞的表面。当食物中的致敏原再次进入体内,与胃肠黏膜肥大细胞表面的IgE相结合,使肥大细胞激活、脱颗粒,释放一系列参与过敏反应的炎症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Ⅰ型变态反应。部分抗原物质也可选择性地与浆细胞IgG、IgM、IgA或T细胞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引起局部或(和)全身性的Ⅲ型或Ⅳ型变态反应。而年龄、食物的消化过程、胃肠道的通透性、食物抗原的结构、遗传因素等可影响食物过敏反应的发生。食物变态反应在生后最初几年最常见,大多数患儿到了2~3岁就对该食物产生耐受,症状随之消失。IgE介导者可能持续时间较长。开始的严重性与以后临床症状消失与否无关。但由于避食食物变应原不彻底,特别是十几岁的儿童,致使其敏感性持续存在。

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食物中变应原性的强弱和宿主的易感性有关。

1.IgE介导的食物变态反应? 临床症状出现较快,可在进食后几分钟到1~2h。有时极微量就可引起十分严重的过敏症状。就症状出现的次序而言,最早出现的常是皮肤、黏膜症状。呼吸道症状如哮喘出现较晚或不出现,但严重者常伴呼吸道症状,食物诱发的哮喘在婴儿比较多见,除吸入所致者外,一般均合并其他过敏症状。年长儿和成人食物虽可诱发多种过敏症状包括休克在内,但诱发哮喘的不多见。食物一般不引起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作为食物变态反应的惟一症状更是十分罕见。

变应性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病:其特点为胃或小肠壁有EOS浸润,常有外周血EOS增多。EOS浸润累及胃或小肠的黏膜、肌层和(或)浆膜。患者常表现饭后恶心呕吐腹痛、间歇性腹泻,幼婴有生长发育停滞。肌层浸润导致胃和小肠变厚和僵硬,临床可出现阻塞征象。浆膜下层浸润一般表现为EOS性腹水。本病的致病机制不明。其中部分患者在进食某种食物后症状加重,涉及Ⅰ型变态反应,患者十二指肠液中和血清中IgE升高,多伴特应性疾病,对多种食物和吸入物皮肤点刺试验阳性。可继发缺铁性贫血和低白蛋白血症。本病常累及6~18个月的婴儿。诊断基于胃肠活检,特征性的EOS增多。黏膜型患者常有特应性症状,血清总IgE升高,多种变应原皮试和RAST、呈阳性反应,外周血EOS增多,贫血等。排除过敏食物要多达12周症状才会消失,肠组织才会恢复正常。

婴儿肠绞痛:表现为婴儿阵发性烦躁不安,极度痛苦喊叫,腿蜷缩,腹膨胀,排气多,一般于生后2~4周发病,到3~4个月痊愈。诊断依靠排除攻击排除试验。口腔(黏膜)变态反应综合征(oral allergy syndrome,OAS):患者在进食某种或几种水果或蔬菜几分钟后,口咽部如唇、舌、上腭和喉发痒和肿胀,少数患儿出现全身过敏症状。多发生于花粉症患者或提示以后可能发生花粉症。这是花粉和水果或蔬菜间出现了交叉反应性之故。

2.非IgE(即IgM、IgG或几种抗体联合)介导的食物变态反应? Ⅱ,Ⅲ,Ⅳ型免疫病理均可涉及,但直接的证据很少,人们相信有些食物不良反应涉及非IgE的免疫机制。涉及Ⅱ型者如牛奶诱发的血小板减少;涉及Ⅲ型和Ⅳ型者,如疱疹皮炎、麸质致敏肠病、牛奶诱发肠出血、食物诱发小肠结肠炎综合征、食物诱发吸收不良综合征等。还可引起过敏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等。

食物变态反应的诊断,首先根据详细的病史、皮肤试验或RAST的结果判定。如果疑为IgE介导,应排除有关食物,必要时做盲攻击,但病史中有过严重过敏反应者或诊断明确者不做。疑为非IgE介导的食物所致胃肠道疾病,其诊断在攻击前和攻击后需做活检,无条件时应做食物的排除和攻击试验。根据病史和(或)皮肤试验疑为IgE介导的疾病或食物诱发的小肠结肠炎,应排除可疑食物1~2周。其他胃肠变态反应疾病排除可疑食物可长达12周。如果症状未改善,则不大可能是食物变态反应。不能仅根据皮肤试验或RAST做出Ⅰ型食物变态反应的诊断。许多患者据此被误诊为某种食物所致的食物变态反应,而避免了他们不该禁食的食物。因此病史和食物的盲攻击对病因的诊断很重要。临床还注意到,IgE型和非IgE型可同时存在或相互转化,以及患者随时可能对新的食物变应原过敏。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