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肿瘤
阑尾类癌:在消化道类癌和阑尾肿瘤中最多见,约占所有阑尾肿瘤的90%。类癌又可分为纯类癌、腺类癌和类癌腺癌混合型3种。病灶绝大部分位于阑尾远端,肿瘤直径在1cm以下占70%~90%,2cm以上占1%左右。2cm以下较少转移,发生转移者仅占14%~33%。个别报道肝转移和类癌综合综合征。在镜下常见肿瘤侵犯肌层和淋巴管。术中触及阑尾的坚硬球形肿块,切面呈黄色或灰黄色,应高度怀疑。腺类癌,较一般类癌恶性度高,15%可发生转移。
阑尾黏液性肿瘤:囊肿大小为数毫米至10多厘米不等,分为潴留性囊肿、良性黏液性囊腺瘤和恶性黏液性囊腺瘤,但肉眼难以区别良恶性。黏液囊腺癌可侵犯阑尾壁黏膜层以外的癌组织,可发生腹膜种植,并可在腹腔黏液中找到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细胞。
其他:以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为主,恶性淋巴瘤和平滑肌肉瘤罕见。
2流行病学
原发阑尾肿瘤发病率较低,约为小肠所有肿瘤的0.1%以下。据Collin报道7.1万例阑尾标本中发现类癌489例(0.689%),腺癌570例(0.8%);阑尾黏液性肿瘤据Blair报道发病率约0.14%。任何年龄都可发病,男女发病率相似,个别类型阑尾肿瘤男女发病率有一定差异。
3临床表现
阑尾肿瘤体积较小时多无特殊症状和体征。术前不易确诊,多数病例是在阑尾切除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时发现。当肿瘤较大或阻塞阑尾腔造成腔内压力增高或压迫阑尾系膜引起阑尾缺血、充血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右下腹疼痛。疼痛特点与急、慢性阑尾炎很相似,故早期常误诊为阑尾炎。
当肿瘤体积较大或恶性肿瘤与周围组织浸润、粘连时,在右下腹部可触到肿块。所以在诊断时要反复了解腹痛历史。阑尾肿瘤的腹痛多有一个慢性过程,且经抗炎治疗后腹痛及肿块无好转。另外,恶性肿瘤有结-直肠癌的其他症状,如便血、贫血、腹水及远处转移等。
阑尾黏液囊肿:常无症状或表现为右下腹不适、右下腹肿块。其特点有:
术前诊断:阑尾肿瘤术前诊断困难,常误诊为急慢性阑尾炎,右下腹炎性包块等。凡有不典型阑尾炎病史、右下腹长时间不适或隐痛、右下腹肿块、下消化道出血、回结肠套叠等而原因不明者,应常规行钡灌肠检查。如有以下情况则提示有阑尾肿瘤的可能:
阑尾腔可见明显充盈缺损;
阑尾不显影;
盲肠有压迹。
对于右下腹包块者应行B型超声或CT等检查以提高术前诊断率;纤维结肠镜检查除对阑尾基底部肿瘤有意义外,对诊断无大帮助。
术中诊断:阑尾切除术中对阑尾的触摸检查十分重要,术中如发现阑尾较为粗大,触之有硬结,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剖开肉眼检查标本,必要时做冰冻切片检查。若条件不允许,应尽可能完整切除阑尾及病变。如病变位于阑尾根部应行全阑尾切除,甚至包括部分盲肠。系膜处理应尽可能远离阑尾切断。注意系膜淋巴结有无肿大,所有阑尾标本均应常规石蜡切片组织学检查。阑尾切除术中发现有黏液应排除黏液囊肿。
阑尾黏液囊肿:对于良性的黏液性囊腺瘤完整切除阑尾是惟一的治疗。据统计囊肿多数位于阑尾远端,行包括囊肿在内的阑尾切除即可。手术中操作应轻柔,用敷料将囊肿与周围组织隔开,尽量不使囊肿破裂。应避免穿刺或切开探查,以防黏液外溢、腹腔种植,引起腹膜假黏液瘤。一旦破裂应吸尽黏液,用氟尿嘧啶(5-FU)500~1000mg加生理盐水1000ml冲洗腹腔。而对于恶性黏液性囊腺瘤,多数学者认为应行右半结肠切除,以达到根治的目的,若根部受累或与盲肠粘连应切除一部分盲肠为宜。对于伴有卵巢黏液性囊腺瘤或囊腺癌者,应同时切除卵巢。
阑尾类癌:目前多数学者主张以瘤体大小作为选择术式的主要依据。对直径大于2cm的类癌,转移发生率高,可视为恶性类癌,应行右半结肠切除。对于直径小于1cm的阑尾类癌,行单纯阑尾切除即可。Moertel对128例行单纯阑尾类癌切除病人的随访发现,5年存活110例(86%),10年以上存活86例(67%),没有发生转移或复发。对于直径在1~2cm的肿瘤争议较大,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行单纯阑尾切除,并彻底切除其系膜。但对年轻的病人,类癌直径大于1.5cm或类癌已浸润至浆膜下或阑尾系膜,可行回盲部或右半结肠切除。
阑尾腺癌:多数学者认为,一旦诊断明确,应行右半结肠切除。与单纯阑尾切除相比,右半结肠切除可明显提高五年生存率,减少复发。由于阑尾腺癌分化均较差,应扩大根治范围,一旦诊断明确,应行右半结肠切除。
其他恶性肿瘤:以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为主,恶性淋巴瘤和平滑肌肉瘤罕见。实性肿瘤多为恶性,若术中不能确定肿瘤性质需行冰冻切片检查。争取一期根治切除。由于阑尾缺乏肌层,癌肿浸润黏膜下层即说明病变已达浆膜下层,发现时多属Dukes B、C期。此时要按右半结肠癌的手术原则进行右半结肠切除及联合化学、免疫等综合治疗。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