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狐惑病

发布日期:2014-10-08 23:48:05 浏览次数:1595

狐惑病是以口咽和下阴溃疡为主要特征,常伴目赤如鸠眼,甚或化脓,三部病变相联或先后交替出现,如狐疑惑乱,变化莫测,反复发作的一种广泛性、全身性疾病。其上部口咽蚀烂者,称为惑;其下前后二阴蚀烂者,名为狐.本病男女均有,而以中青年妇女为多见.其口腔溃疡有周期反复发作特点与月经常有关.

由于本病多系统损害,早、中、晚期症状轻重不一,痛苦莫名。临床常有漏诊、误诊,或患者常以当时最突出的症状就诊于五官科、妇科、皮肤科或心脑内科等。难以统计其发病率.狐惑病与西医所称的“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相类似。1937年土耳其皮肤科医生白塞(Behcet)首先报道二例眼、口、生殖器综合征,而后命名为“白塞综合征”。1972年日本白塞症研究委员会提出了诊断标准及分型。西医对本病的研究虽然较晚,病因未明,但在治疗上有一些新的进展。中医识别本病和论治历史悠久,有可能中西医互相借鉴,共同攻克这个疑难病症。狐惑病首见于1800年前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文中有4条经文论述其证治:“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渴(y色叶),甘草泻心汤主之。”(十)。“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十一)”。“蚀于肛者,雄黄薰之”(十二)。“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皆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十三)”。从仲景原文可知,当时已明确指出了临床最主要的症状是眼、口、阴部溃疡的综合病证和内服、外治的方药,并名之“狐惑”,表明其病证如狐疑惑乱,变化无常,并与百合、阴阳毒并列为一篇而居其中,既有百合精神方面的表现,也可有阴阳毒类似症,三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至于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当时仲景没直接指出。但从其证治推论,结合后世临床所见,较多地理解为主要是湿热毒循肝经蚀及上下.如晋代《脉经》在狐惑条中直接引用:“其毒蚀于上下”。《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亦都认为本病是由湿热毒气所致。宋代陈无择则认为本病是由虫病;明清以降,出现了二种观点:一是以赵以德为代表的认为“狐惑病,谓虫蚀上下也”。一是以徐忠可为代表的,他在《金匮玉函经二注》中认为:“狐惑大抵皆湿热毒所为之病”。这二种不同的观点一直影响至今。在现代临床报道中亦反映了一认为是湿热,一认为是虫蚀的不同观点.其实从张仲景开创了用狼牙汤、苦参汤冲洗阴道,治阴中生疮蚀烂和蚀于下阴的狐惑病的妇科外治法以来,后世医家则从湿热、从虫蚀来论治阴痒阴疮。如诸病源候论》指出:“妇人阴痒,是虫蚀所为”.《女科经论》则指出:“妇人阴痒,多为虫蚀所为,始因湿热不已”。许多清热利湿或燥湿之品同时有杀虫之功.诚然,阴痒、阴中生疮蚀烂不一定是指的狐惑病,但在临床上,自古至今也不能否定,其中有一些病例可能是狐惑病蚀于阴部的表现而被漏诊、误诊。病机相同,异病同治,故必须继承前人的理论,不要轻易否定另一种学术观点.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可有相通之处。中医认为“热胜肉腐则成脓”。自仲景开创了狐惑病证治以来,各种学说可以共存,并吸纳西医的认识进一步探讨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和最有效的防治经验.

(主要病机)

狐惑病病程缠绵,变化多端,损伤多脏器多系统。发病初、中、后期的主要病机各异。大多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湿热蕴结,久而积毒,经络瘀阻,循肝经蚀及上下。如《金匮玉函要略集义》说:“蚀是蚀烂之意,湿热郁蒸所致”。足厥阴肝经之脉,过阴器,循喉咙之后,上人颃颡,连目系,环唇内。湿热之邪蕴结不解则化热为毒,热胜则肉腐,肉腐则成脓溃烂,发为狐惑病;中后期累及心脾肺脑,“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其主要病机表现为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为主。并认为整个病变都存在经络瘀阻的病机。

西医认为本病病因至今尚未明确,有病毒感染、脓毒血症、自体免疫及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缺陷等学说,目前多倾向可能是一种脉管炎或胶原疾病的表现。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血管炎,大、小血管均可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衷中参西,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白塞病专业组1993年制定的标准拟定)

(1)主要症状:①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②皮肤损害,包括结节性红斑,或痤疮样结节,或丘疹脓疮样损害,或毛囊炎或针刺反应等;③多发性生殖器溃疡;④眼损害,虹膜睫状体炎,或角膜炎,或结膜炎,或前房积脓.(2)次要症状:①关节痛或关节炎;②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便秘);③动、静脉炎;④神经系统症状。具备3个以上主症即可诊断为完全型,2个主症加2个次症可诊断为不完全型.

2。辅助诊断

(1)急性期白细胞增高,血沉快,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Ⅷ均有增高,溶纤维蛋白活性降低。

(2)大部分患者出现非特异性过敏反应,检查操作方法:用无菌针头刺人皮内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在24小时内该部出现丘疹或小脓疮,且周围有炎性浸润,即为阳性可确诊。

3.鉴别诊断

(1)经行口糜:是以因经而发的口腔糜烂或溃疡为特征,不伴有眼、前后二阴同时或先后不一的溃疡。但亦要注意是否狐惑病的早期表现。

(2)梅毒:当出现下阴溃疡和全身皮肤损害时要与梅毒作鉴别。(参见“梅毒”)

(3)艾滋病:现代研究艾滋病的经验证明,艾滋病潜伏期长,此期最突出的症状是口腔溃疡。

(因、证、辨、治]

狐惑病的辨证要点是重视整体与局部病灶的改变以辨虚实。临床多表现为肝、脾、肾三脏亏虚为本,湿、热、蕴毒为标。一般而论:早期多为湿热内蕴,循肝经蒸上迫下,证见发热或心中烦热溃疡疼痛较剧。治宜清热解毒,安中化湿,佐以化瘀。中期多为热毒瘀结,证见溃疡此起彼落,缠绵不愈。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养血。热病后期伤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表现为肝肾阴虚元气受损肾阳虚,局部溃疡渐消,颜色转淡黯,分泌物少。治以滋养肝肾为主,佐以益气活血或温肾健脾益气,活血通脉,以防复发。严重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变各期都要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并配合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的苦参汤加味煎水外治或口腔含漱,熏洗外阴。

1.湿热内蕴证查阅药方用法查阅药味加减 查阅三反九畏查阅疗效评定

病因病机 素体肝郁脾虚内蕴湿热或外感湿热之邪,湿热之邪循肝经走窜,蚀及上下发为狐惑病。

主要证候 口咽及二阴先后不一出现多发性溃疡,色红或有脓.反复发作数月或数年不愈。常见发热或心中烦热,精神恍惚,痛苦莫名。常伴目赤如鸠眼(抱轮红)或前房翻发酿脓,视力下降,关节酸痛口苦口干。如女性患者带下量多、色黄有臭气,便结溺赤.或见双下肢皮肤环形红斑。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弦数。 .

辨证依据 反复发作的口咽及二阴溃疡史,发热或心中烦热、口苦口干,目赤或翻发酿脓,便结溺赤,带下量多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安中化湿,佐以化瘀。

方药 甘草泻心汤(《金匮要略》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加徐长卿、蒲黄、苦参、龙胆草、忍冬藤。

方中以生甘草为君,重用20—30g,甘草有类似脱氧皮质酮作用,是一种激素和免疫抑制解毒剂。口腔溃疡较甚,难以进食者,以西洋参易人参,加石斛、麦冬滋阴养胃;眼部症状明显或化脓,去干姜、半夏,加杭菊、九里明、桑叶.精神恍惚,痛苦莫名,加百合地黄汤.并根据二阴病变配合苦参汤盆浴。仲景甘草泻心汤亦是前人“上下俱病治其中”的治法应用。是中医治疗狐惑病的经典方,临床是有效的,贵在坚持用药。

2.热毒瘀结证

病因病机 素体湿热,或素性忧郁,化热克土,湿热内生,蕴结日久,阻滞气血而为热毒瘀结,循肝经蚀及上下,或波及脾胃肺经,发为狐惑病。

主要证候 反复口腔及二阴溃疡数月或数年之久,时起时伏,变化莫测,无以名状。常伴目赤或化脓,视物不清。心中烦热,或时有发热难退,或见下肢结节性红斑,或关节痛。口干口苦,便结溺黄.如属女性患者往往带下量多,色黄有臭气。舌暗红,苔黄厚,脉弦数。

辨证依据 湿热瘀结反复发作的口腔、二阴溃疡病史;同时先后目赤视朦;发热难退,心中烦热,下肢结节红斑;舌暗红,苔黄厚,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祛瘀化湿。

方药 温清饮(《万病回春》黄连、黄柏、黄芩、山栀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加生蒲黄、板蓝根、丹皮、红花、鸡矢藤.

温清饮是黄连解毒汤合四物汤。以黄连为君.方中白芍改赤芍,熟地改生地,加入蒲黄、板蓝根、丹皮、红花增强活血凉血之功。如口咽溃疡明显,去当归、川芎加麦冬,石斛、玄参。加用双料喉风散喷撒口腔,下阴溃疡疼痛,加龙胆草、苦参、徐长卿。并以苦参汤冲洗阴道后盆浴;目赤如鸠眼或化脓,去当归、川芎,加桑叶,杭菊、枸杞子、木贼、九里明;若高热不退可选用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石膏、生地、犀角(水牛角代)、川连、山栀子、黄芩、桔梗、赤芍、知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竹叶)。本方为气血两燔而设,综合白虎、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合而为一。白虎汤清阳明大热,犀角地黄汤清营凉

血;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另竹叶清心除烦,桔梗、连翘载药上行。共凑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救阴之功。

3.肝肾阴虚证

病因病机 素体肝肾不足,或久病、热病后期灼伤肝肾阴精。精血亏虚,元气受损不能濡润孔窍,遂致狐惑蚀及上下。

主要证候 复发口腔多发溃烂,相继下阴溃疡,目赤肿痛羞明干涩。此起彼伏,缠绵数月或数年或十余年之久。经治好转,劳则复发.常有低热起伏,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口干咽燥,心悸怔忡,痛苦莫名,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女子月经不调性欲减退,阴中干涩。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依据 肝肾阴虚或久病热病伤阴病史,五心烦热,低热起伏,口干咽燥,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养肝肾为主,佐以益气活血。

方药 一贯煎(见“经行乳房胀痛”节)加蒲黄、鸡血藤、黄芪或太子参、五爪龙、龟板、知母、黄柏.

若反复口腔溃疡合玉女煎(见“阴吹”节),眼疾反复合杞菊地黄丸(见“经行头痛”节),关节痛,皮肤红斑,合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卷二》:玄参、银花、甘草、当归);失眠多梦加百合、夏枯草、布渣叶;心悸怔忡合生脉散(见“恶阻”节)、丹参、云苓。

4.脾肾阳虚

病因病机 素体脾肾阳虚,或久病阴损及阳,或久服苦寒伤脾,遂致脾肾阳虚.阳虚水湿浸淫,寒凝血瘀,经络阻塞,孔窍失养,血肉腐败,发为狐惑病。

主要证候 反复出现口腔及二阴溃疡,基底色较淡黯,灰色脓苔。目赤肿痛,视物不清,常于劳累或遇冷加重,多发于春季寒湿时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四肢不温畏寒肢冷,下肢浮肿或关节肿痛,大便溏薄.男子可见阳痿,女子月事不调。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辨证依据 素体脾肾阳虚或阴损及阳等病史,形寒畏冷,四肢不温,气短懒言,下肢浮肿,大便溏薄;舌胖苔白,脉沉细。

治法 温肾健脾益气,活血通脉.

方药 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干姜、党参、白术、炙甘草、熟附子)加肉桂、黄芪、田七、蒲黄、鸡血藤。

方中理中健运中阳,附子、肉桂温肾壮阳,肉桂引火归源、黄芪重用30—60g。有报道单味黄芪合用皮质激素治疗狐惑病.口腔及下阴溃疡,以热证为多,但由于素体有阴阳之偏胜,病程日久,病机可转化,故在临床上要注意辨别寒热及其真假。正如《景岳全书》指出:“舌生疮固多由上焦之热,治宜清火;然而酒色劳倦过度,肺虚而中气不足,又非寒凉可治。故虽用寒凉,终不见效。此当察其所由或补心脾或滋肾水,或以理中汤或以附子之类反而治之,方可痊愈.此寒热之当辨也”。这对于狐惑病的辨治同样适用。 .

还有学者报道有蚀心型狐惑病,出现心肌受病,心阳虚衰而脉闭。蚀于脑则状如伤寒或精神异常。可采用张仲景活瘀血,利水湿的赤小豆当归散(《金匮要略》:赤小豆、当归)加味治其标,滋补肝,益气化瘀治其本。或配合西药治疗。

(多种疗法)

1。西药治疗 主要是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和对症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泼尼松口服,开始宜大量。每次20mg,每天3次,病情稳定后迅速减量,每周减少5mg,维持量为每日5一lOmg。

(2)免疫抑制剂:上述治疗效果差者改用环磷酰胺每日50mg,分二次口服连服数月,白细胞减少明显者停服。

2。效验方

(1)雷公藤总甙片(每片含雷公藤lOmg)日量按1—1.5mg/kg体重计算,每日3次口服。近几年研究认为疗效确切,见效快,作用强,副作用少,无皮质类固醇激素副作用,停药后无反跳。可用于对激素有依赖,

抗药或禁忌的患者,是一个有前途的药物.

(2)加味狐惑汤(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4))

药物及剂量:生甘草30g,生黄芪30g,黄连8g,白僵蚕30g,炮姜6g,延胡15g,柴胡15g,清半夏12g,黄芩15g,儿茶6g,生地黄30g,云苓皮30g,红花lOg,生姜3片,大枣5枚。

适应证和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服汤剂1-2个月,病情稳定后,改剂成丸剂。再服4--5个月,共用药6个月以上。

(3)中西结合治疗白塞病:据国内报道应用中药黄芪合用皮质激素治疗此病。具体方法:泼尼松lOmg,每日4次,局部滴用1%阿托品及0.25%氯霉素眼药水、球结膜下注射泼尼松0.3ml,每周1次,注射2个月。内服维生素类药物,同时服黄芪30---40g,每日2次。停用激素,只服黄芪,痊愈者再服黄芪2个月以巩固疗效.反复发作的病例可连续服用黄芪3—4个月。(洪家铁.中西医临床妇科学。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605)

(4)苦参汤(《金匮要略)加百部、黄柏、冰片(冲)煎水盆浴;治疗蚀于二阴者,每日1—2次。每次20一30分钟。连续用lo天为一疗程。

3.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每次t丸,1日3次口服。

(2)知柏地黄丸,每次6g,1日3次,口服。

(3)杞菊地黄丸,每次6g,1日3次,口服。

(4)双料喉风散,对咽喉及二阴溃疡均可喷撒局部,每日数次.

4。食疗方

(1)草龟煲生土茯苓汤,或龟苓膏,适用于湿热毒证狐惑病.

(2)赤小豆30g,当归6g,北芪30g,清水三碗,煎成大半碗,每日+剂。适用于中后期狐惑病。

(3)甲鱼煲冬虫夏草汤,适用于狐惑病后期肝肾阴虚者。

5.针 灸 取太冲、足三里、阳陵泉,配关元、三阴交。太冲、阳陵泉用泻法并留针10分钟。足三里、关元、三阴交用补法,亦留针1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曹仁龙等.针灸并中药辨证治疗狐惑病.针灸临床杂志,1997,13(6))

(中西医应急处理)

狐惑病具有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的特点,除了眼、口咽、生殖器病变为主要症状外,还可出现皮肤、关节、心血管、消化道、神经等多脏器多系统的损害。尤其出现蚀心型的狐惑病,或急性脑脊膜炎、脑与脑膜炎时,必须以内科中西医抢救为主。

(预防及护理]

中医认为狐惑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脾、肾先有亏虚为本,以湿热毒为标,湿热毒循肝经蚀及上下。而湿热毒既可因脏腑功能失常由内而生,亦可外感湿热毒邪。因此重视未病先防,病中防变、病后防复的三级预防很重要。

1。未病先防 注意调节饮食,勿伤脾胃,不过食煎炒燥热。勿滥用抗生素;注意孔窍的清洁卫生,防病邪入侵。并要保持情志平和,性生活和调,以免伤肝肾。

2.病中防变 一旦发生本病,应及早治愈防变。由于本病狐疑惑乱,变化无常。常可因未能及早诊断失去早治;至中期仅有部分征象不易确诊,导致病情日深,缠绵难愈;“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如此缠绵反复发作数月、数年、十几年不愈。故强调病中防变。

3.病后防复 湿热内蕴是始病之因,是致病之标,肝、脾、胃、肺、肾等五脏虚损是致病之本,防治疾病重在本,其中尤以脾胃虚弱为突出。因此病后防复,关键是“建中”,即建立中焦脾胃之气,自无湿热内蕴之邪。并忌辛辣煎炒湿热之品,并节制房事。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白塞病专业组1993年制定的标准拟定)

1.近期临床治愈 ①服药6个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②显效:服药6个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有轻度反复;③有效:服药6个月,症状体征有改善,发作间期延长;④无效:服药6个月,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

(现代研究报道]

作者检索了80年代以来的中医文献资料包括个案报道共30篇。对狐惑病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不断深入的探讨。其中最多病例较规范总结的是乔连厚“加味狐惑汤治疗白塞病32例”。综述如下几个方面:

1.病 名 自1964年有学者在《中医杂志》上发表“狐惑病的治疗经验介绍”,认为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之白塞综合征.口服中药仍用《金匮》甘草泻心汤为主,但甘草用量大,用至六钱至一两二钱。自此之后,报道本病治疗经验及命名渐多。亦有不少人认为张仲景1800年前已有论治此病。白塞氏1937年才报道二例.从时间及对本病的证治都表明仲景胜于白塞氏,建议改为“张仲景综合征”或“张仲景狐惑病”;再就是关于“狐惑”与“狐蜮”的不同看法。从字形字义看,惑下从心,反映的是心理精神状态;蜮左为虫,乃虫物之属.认为狐惑、狐蜮病名之辨,关系到本病的发病认识和治疗。前者是湿毒致病,则治以除湿解毒;后者谓虫之所为,则殊以杀虫为治。有学者对现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嚯金匮要略讲义》亦对“狐蜮”提出异说,认为“狐惑”是以其病位及病证特点命名的。“狐”与“惑”分称,旨在提示其发病部位,合称

意在强调其病证特点。作者认为应按仲景本意为“狐惑病”,含义深刻形象.

2.病因病机 仲景在原文4条中均未直接指出其病因病机。后人从仲景原文证治推论,结合临床观察,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虚标实,肝脾肾虚为本,湿热毒为标循肝经上蒸下迫,蚀及上下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不少学者认为由于本病病程缠绵数月、数年之久,早、中、后期有不同的病机。始则为湿热,后期损伤肝肾则表现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而且由于湿热毒使经络气血阻滞,而有血瘀病机相伴始终。

3.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 由于本病狐疑惑乱,变化无常,并系多脏器多系统的损害,常有漏诊、误诊。因此中国中医药学会于1993年成立了“白塞病专业组”,制定了统一的“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便于进行研究。

4.治 疗 狐惑病的治疗仍是疑难。日前大抵分几种治法

(1)内外合治:张仲景开创了狐惑病内服外洗及熏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沿用至今.

(2)专方治疗:大多以仲景甘草泻心汤为主方专方。现代有用“加味狐惑汤”通治各期狐惑病;有在发作期用“龙胆泻肝汤”治疗。缓解期以知柏地黄汤善后防复发,还有学者报道用“清温饮加味”治疗狐惑病数十例均有较满意疗效。

(3)辨证论治:有学者把狐惑病分为肝脾湿热、脾虚夹湿,阴虚内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五型论抬;有认为可分脾胃虚寒、湿毒上犯、湿热内蕴、热盛血瘀四证论治;还有认为应分为风湿挟热、热毒蕴结、虚火旺、火烁真阴论治,夏桂成教授把本病分为热毒湿毒证和肾虚湿热证。总的来说有虚实两大类,有认为以实证为主;亦有认为是本虚标实。

(4)老中医专家经验总结:1954—1963年赵炳南指导下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按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白塞综合征.用阴蚀第一煎剂:(白鲜皮、银花、连翘、龙胆草、栀子、丹皮、白芍、薏苡仁、黄柏、木通、滑石、甘草)适于湿热毒结型外阴溃疡为主证。阴蚀第二煎剂(柴胡、郁金、当归、白芍、黄芪、黄柏、山药、薏苡仁、连翘、白鲜皮、泽泻、女贞子、甘草)适用于肝肾阴虚型外阴溃疡为主证者。共治疗66例,西药对照组25例,结果中医优于西医。(朱仁康.中医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831)冯奕斌总结了诸葛连祥教授“解表祛邪治狐惑”。将之分为风寒型和风热型,前者用清瘟败毒散加味,后者用银翘散加味。为本病确立了表证,即为早期识辨本病,早期治疗提供了根据;董建勋总结夏锦堂教授治疗狐惑病的经验体会:狐惑病是湿毒之邪蕴于脾胃、肝、心等脏腑。他对甘草泻心汤的应用,重用生甘草和黄芩、黄连清热化湿解毒,酌用升麻、犀角(现用水牛角代)、土茯苓、大黄。使用活血化瘀为生新之法。初诊即用丹参、赤芍、当归,后用乳香、没药、红花、灵脂、桃红等,自始至终皆有活血化瘀之品。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并善用藤类药吸收赵炳南老中医治皮肤病的经验。因藤类药各有所长,天仙藤长于祛湿,夜交藤善于安神,因藤有养血之功。且由于藤走血脉,皆有通络功能,从而增强活血化瘀之功力。亦因诸藤通络,从而使清热化湿解毒药能发挥更好作用.亦有报道单味药物如雷公藤制剂疗效确切,是一个有前途的药物。板蓝根、黄芪、水蛭粉吞服对狐惑病均有较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不断攻克狐惑病.

返回《狐惑病》主页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