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梅毒疹晚期皮肤梅毒的早期病变
结节性梅毒疹(nodularsyphilid)也叫梅毒结节(syphiliticnodules)或结核样梅毒瘆(tubercularsyphilid),是晚期皮肤梅毒的早期病变,进入晚期梅毒常发生结节性梅毒瘆,故结节性梅毒疹是晚期梅毒的常见病。
2.结节的性状豌豆大至扁豆大的硬结,有实质性硬度,无自觉症状,表面光滑,有移动性,呈暗红色、火腿色或红铜色,与周围健康皮肤有明显界线。每个结节可持续存在3~6个月,老的未消退新的又发生,反复发生可持续1~3年。
结节的演变有2种结局:①吸收消退,结节缩小变软,表面发生皱褶,出现薄的片状鱗屑,颜色变深褐色,完全消退后不遗留瘢痕,长期留有深褐色的色素沉着;②中心性坏死,结节中心软化,形成小脓肿,破溃后形成糜烂和溃瘍,分泌物很少,溃瘍面上有时有坏死组织,坏死缺损的边缘为硬性的堤状隆起,溃疡的周围有暗红色的炎性浸润,形成炎性的硬块。结节性梅毒疹无自觉症状,不疼痛。溃疡恢复时发生结节的坏死之后修复形成瘢痕,表面呈黄褐色或褐色,呈羊皮纸样。以后变为褐色的色素沉着,长期不消退。
集簇性分布:结节初发时3?5个,相距很近,以后陆续再生长至10个左右,呈集簇状,散在孤立,不融合,硬性的基底可互相融合。新旧交替发生,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环状分布:是由于集簇性结节中心部的结节消退,周围的仍处于活跃状态,呈环状排列,边缘的皮疹也再向外扩展。
匍形分布:原发可为集簇性结节,中心部分边缘的损害消失,也可为带状或条状的损害。往往向一个方面扩展,老的结节消退,新的结节发生,曾叫匍行性结节梅毒疹。
弥漫肥大性结节:小结节相邻的结节互相融合成硬性的浸润性斑块,浸润较深,形成大的硬性肿块,表面凸凹不平,为红色或暗红色,边缘的颜色鲜艳,弥漫性肿块,与周围健康的皮肤有明显的界线?最常见于手掌和足底,愈后不形成瘢痕,可长期遗留色素沉着。
(1)病史:有不洁性交史、硬下疳史和二期梅毒史,二期梅毒后有一定时间的潜伏期。
(2)典型的结节形态:早期为硬结,晚期为坏死溃疡结节,有羊皮纸样瘢痕。
(3)结节的分布:集簇状、环状和匍行状分布,有定向性的扩展。
(5)血清反应:反应素试验为阳性,晚期可能为阴性,但特异性梅毒反应一定为阳性。证实确实发生过螺旋体感染,在螺旋体检査阴性和反应素试验阴性时,也可确立诊断。
5.鉴别诊断结节性梅毒疹应与丘疹性梅毒疹、瘰疬性皮肤结核、瘤型麻风、丘疹坏死性结核、慢性盘形红斑狼疮、结节性红斑等疾病相鉴别。
丘疹性梅毒疹:丘疹性梅毒疹是二期梅毒所发生的一种损害,早期为丘疹,晚期为丘疹坏死性梅毒瘆,其形态演变过程相似。丘疹性梅毒疹好发于胸部、腹部,散在分布,皮疹较小,呈绿豆大,数目多,螺旋体检查阳性,反应素试验阳性。结节性梅毒疹好发于背部,四肢伸侧,集簇分布,螺旋体检查绝大多数阴性,反应素试验可阳性,也可阴性。
瘰疬性皮肤结核: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好发于颈部两侧及胸腹部、腋下及腹股沟、四肢和面部,病程进展慢,常多年不愈。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瘤型麻风: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皮肤病。麻风结节为突出皮肤表面的、具有实质性硬度的结节,与周围皮肤境界明显。结节内有大量的麻风分枝杆菌。红色疼痛的结节,麻风病还可有面部脱眉、狮面、红斑、环状斑等。周围神经,如眶上神经、耳大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等粗大,麻风杆菌检査阳性。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