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疟疾

发布日期:2014-11-01 01:37:36 浏览次数:1615

掌握疟疾以及正疟、温疟、暑疟、湿疟、寒疟、瘴疟、劳疟、疟母的主证和治疗。对于发生于夏秋季节的湿温、伏暑等疾病,应与之很好予以鉴别。此外,还应了解现代研究的一般情况。

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并休作有时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在夏秋季节发病。治疟特效药青蒿素的成功提取,为丰富和发展疟疾的治疗产生重要的影响。西医学中的疟疾属本病范围,可参照本病辨治。

一、病因病机

疟疾的病因是疟邪。疟邪经按蚊传播感染于人。人体感受疟邪后,因正气不足,不能抗邪外出,伏藏于体内半表半里之处,至夏、秋季节发病。

疟邪常兼风、寒、暑、湿等时令之邪而致病。另一方面,人们的情志劳倦、痰食内滞、起居不慎等因素,往往是导致正气不足而引起疟邪发病的内在原因。

当疟邪侵入人体后,伏藏于半表半里。如逢人体正气适有不足,则其邪可出入于营卫之间而引起发病,其症状的发生决定于疟邪与卫气的离合:如疟邪外出与卫气相争,则先见恶寒;继则全身之阳气奋而抗邪,则热势壮盛,呈气分证表现;经正气抗邪后,邪势暂退,则大汗出,热随汗解,身凉如常。但由于邪仍伏于半表半里蓄积待发,所以在暂休一时后,当疟邪又与卫气相遇,以上症状就会再发。如此邪正反复交争,其证候则反复发作。此即《素间.疟论》所说: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因人体的营卫运行是有规律的,即古人所说:卫气者,一日一夜周于身,所以疟疾的寒热发作定时。由于疟邪伏藏于半表半里的部位有深浅的不同,故疟发的时间又有每日发间日发、三日发等区别。一般认为,邪伏较深者,发作间隔时间较长,但亦每每迁延难愈。疟疾的病变多在卫、气分。少数病例亦可由传营血、犯于心、肝厥阴之经而出现神昏惊厥者,其病情较为凶险。

疟疾的临床类型甚多。如以寒热往来、休作定时为典型表现者,称之为正疟;如素体阳盛,感受疟邪后,阳热亢盛者,称为温疟;如疟邪与暑邪兼感为病,则为暑疟;疟邪与寒邪兼感,则为寒疟;疟邪与湿邪兼感,则称为湿疟。又有在岭南山瘴之地感受瘴毒而病者。则为瘴疟。瘴毒亦是疟邪中的一种,因其发病多在山瘴湿热秽浊较盛地区,而致病又较急重,故称之为瘴毒。其中有热毒偏甚者,可见壮热、神昏、痉厥,是为热瘴;有因瘴毒湿浊内闭,阻遏阳气而偏于寒者,称为寒瘴。如疟疾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则可耗伤气血,以致正虚邪恋,每遇劳而发,称为劳疟。如邪阻日久,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积于左胁下而形成痞块者,称为疟母。

二、诊断

1.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发病为多见。本病亦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间日发者在全国各地都有;瘴疟则多发于岭南地区及我国西南部。因而在夏秋季节、有疟疾流行地区旅居史、或有疟疾史、半月之内的输血史,发现原因不明的发热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2. 疟疾的典型症状为依次出现寒战、高热、汗出、热退身凉,并呈周期性发作,休作定时,或每日一发、或间日一发、或三日一发,多伴有脾脏肿大、贫血

3. 实验室检查可帮助本病的确诊。如在寒热初发时取血抹片镜检,查到疟原虫者,即可确诊为疟疾。如多次镜检阴性而又高度怀疑疟疾者,可作骨髓穿刺抹片找疟原虫。也可采用血清学诊断的方法,如间接萤光抗体(IFA)试验。此外,还可作周围血象检查,白细胞在发作时稍有升高,热退则可有减少;长期反复发作者的红细胞和血色素可有显著减少。

四、辨证论治

对疟疾的辨证,首先应根据临床表现以确定属于何种类型。疟疾可兼感风、寒、暑、湿,并可挟痰、食、瘀,只有辨明了兼感邪气之不同,才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在治疗上,疟疾的初期,一般正气未衰,邪气较盛,病变属实,以祛邪截疟为主;如疟发多时,则邪势渐衰而正气亦虚,病属正虚邪实,应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如发作已止,多见正气虚衰,应以扶正补虚,以复正气。如疟发日久,或时发时止,气血日渐亏虚而转化为劳疟者,其治当以补虚为主,兼以祛邪,但劳疟复感新邪而发,则又可转化为实证。所以在确定治疗方案时,必须注意到这种虚实证候的转化。治疗疟疾的服药时间,一般以症状发作前的二小时为宜。

(一)正疟

证候

初起肢体酸楚,呵欠乏力,继则畏寒战栗,寒罢则发热,很快即通体灼热,头痛面赤,口渴心烦,数小时后,汗出淋漓,发热骤退,诸症消失,或稍觉头昏神疲,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分析

此为疟邪伏于少阳半表半里,出入营卫所致。症状发作时,疟邪与卫气相遇,郁遏阳气,致阳气不能外达,故肢体酸楚,呵欠乏力,阳气遏甚则寨战。继则人体的阳气振奋,与疟邪相争,阳热亢盛,则壮热烦渴,头痛面赤。热迫津泄,则汗出淋漓。热随汗泄,热势骤退,疟邪亦退藏于半表半里,邪正相离,则诸证消失。初起时邪热尚轻,苔多薄白,如多次发作,里热较甚,亦可见薄黄苔。弦脉为疟疾的主脉,弦紧者主寒重,弦数者主热重。

治疗

祛邪截疟,和解达邪。方用小柴胡汤加味。

小柴胡汤加味: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常山、槟榔、草果

方中柴胡、黄芩主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半夏、生姜降逆和胃;人参、甘草、大枣则可助正达邪;常山、槟榔、草果均有截疟作用,常山易引起恶心呕吐,故宜温服而不宜热服。

临床运用时,如热势较重而口渴、汗多较著者,可加石膏、知母、花粉;如寒象较重而汗少、骨节疼痛者,可加桂栀;兼有痰湿内阻而胸闷脘痞、呕吐、苔腻者,可去参、草、枣,加苍术、藿香、厚朴等。

分析

温疟是素体阳盛,暑邪内蕴之证。阳胜则热,故热多寒少,且手足热;热盛伤气则少气烦冤;热灼胃阴,胃气不降则欲作呕吐;头痛、骨节烦痛,口渴引饮、舌红、脉数等,皆为邪热炽盛之象。

治疗

清热和解达邪。方用白虎加桂栀汤加减:石膏、知母、桂栀、柴胡、青蒿、甘草

方中石膏、知母、甘草可清泄邪热,配以桂栀解表,二者配合为表里双解之法;加柴胡。青蒿以和解透邪。

临床运用时,如大便秘结不行,舌苔黄腻者,可加大黄以泻火通便;如胸闷泛恶而苔黄腻,则属湿热偏盛,可加黄连、滑石、茯苓等以清热化湿;痰多者,加瓜萎、枳实、竹茹、陈皮以化痰理气;如但热不寒,口渴引饮,时时欲呕,可用白虎加人参汤加麦冬、生地、沙参等以清热生津。如疟久邪恋,阴液亏耗,形体消瘦,热势不盛,但逗留不净,舌光红而于、脉细数者,则属阴虚发热,可用青蒿鳖甲汤加减以滋阴清热。

分析

寒疟是素体阳虚,疟邪内伏,兼感寒邪为病。寒盛阳气不能外达则出现寒多热少,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寒邪滞于经脉则头痛、肢体疼痛。寒疟常挟痰郁阻于内,致气机不畅,故见胸胁痞闷、欲吐不吐之症。舌苔薄白、脉弦紧均为寒邪内盛之象。

治疗

散寒截疟,和解祛邪。方用柴胡桂姜汤加减。

柴胡桂姜汤:柴胡、桂栀、干姜、甘草、黄芩、天花粉、牡蛎、草果、槟榔、常山

方中柴胡、桂栀、黄芩、天花粉、牡蛎互相配合,有和解表里、祛邪外出之功;干姜、甘草则可温化寒湿;再伍以草果、槟榔、常山以截疟。

临床运用时,如出现但寒不热,倦怠嗜卧,胸痞泛恶者,可用附子理中汤合蜀漆散加减,以运脾阳;如寒疟挟食枳痰湿而见脘腹胀满、胸痞不舒、苔腻、脉滑者,可用常山草果饮以化痰消食、燥湿截疟。若头痛较甚者可加白蒺藜;寒战较甚者,可加荆芥穗;肢体疼痛者。可加羌活、秦艽。

附子理中汤合蜀漆散加减:人参、白术、甘草、附子、干姜、蜀漆、云母、龙骨、草果 槟榔

分析

热瘴是瘴疟的一种证型。因感受山岚热毒疟邪而致。本证热毒内蕴,邪热内盛,故见热甚寒微,甚则但热不寒、肢体烦疼,烦渴饮冷,便秘。热毒上攻则头痛、面红目赤。热毒内蕴中焦,胃气上逆则胸闷、呕吐。如热毒蒸迫,胆汁外溢则出现黄疸。热毒下注膀胱则见尿赤。热毒陷入心包则出现神昏谵语。热毒炽盛,木火相煽则发为痉厥。舌绛而有黑苔、脉数等,均为热毒雍盛之象。

治疗

清热辟秽解毒。方用清瘴汤加减,或用青蒿素。

清瘴汤加减:黄芩 黄连 知母 常山 青蒿 半夏 陈皮 竹茹 枳实 茯苓 滑石 生甘草 柴胡

方中用黄芩、黄连、知母以清热解毒;柴胡、常山、青蒿均可和解截疟;半夏、陈皮、竹茹可健脾化湿止呕;枳实则疏理气机,茯苓、滑石淡渗利水,合之以助祛除秽浊湿邪;甘草则解毒,调和诸药。

临床运用时,如热盛伤津较甚,加生地、玄参、石斛以养阴生津;如大便干结,舌苔垢黑,加生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如呕吐剧烈,急用正枢丹以辟秽降逆;如壮热、神昏谵语者,急用紫雪丹以泄热解毒、清热开窍。热瘴是疟疾中较易造成死亡的一种病证,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其中除了抗疟治疗外,还有支持疗法和辅助治疗。

分析

本证为疟邪久恋,耗伤气血,营卫不和之证。气血耗损,营卫不和,出现寒热时作。久疟不愈,脾胃受伤,生化之源不足,所以面色恍白,倦怠嗜卧,头目眩晕,舌淡脉细。痰湿凝聚,气血瘀滞,结于胁下而成痞块。

治疗

补益正气,扶正祛邪。方用祛劳汤合何人饮加减:常山、青蒿、柴胡、马鞭草、知母、鳖甲、当归、首乌、党参、陈皮、枳壳、生姜、甘草

方中用常山、青蒿、柴胡、马鞭草和解截疟,达邪外出;知母、鳖甲滋阴清热;当归、首乌、党参、陈皮补益气血以扶正;枳壳行气;生姜散寒;甘草和中。诸药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临床运用时。如见气虚懒言,极度疲乏,纳呆者可加黄耆、升麻;津液受伤较甚,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者,去当归,加乌梅、白芍。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1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