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脑血栓形成中医治疗诊断方法

发布日期:2014-11-06 18:39:12 浏览次数:1595

动脉粥样硬化多侵犯较大和中等管径的动脉。其好发部位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虹吸部和椎动脉、基底动脉中下段等。20%—30%的血栓形成发生于颈部的较大动脉。病变部位动脉内膜增生,胆固醇沉积于动脉壁,有时钙化,常可导致管腔狭窄。如该动脉远端部分有充分的侧支循环供应,能保持正常的血流量,可不出现临床症状。当合并心力衰竭、心肌损害、心律失常休克、失血及过度疲劳等,或睡眠时,由于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粘度增加及血液凝固性异常,则易发生血栓形成。其他引起脑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各种脑动脉炎、头颈部外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等。年轻病人脑血栓形成则以结缔组织疾病、先天性心血管发育异常以及各种脑动脉炎引起者较多见,偶亦可由于脑动脉硬化引起。

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个别病人起病缓慢,在1—2周内呈阶梯式加重。神经症状、体征的发生和发展,视病变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的程度和侧支供应状况而不同。临床上有时不易与可逆性脑缺血发作(RIND)区分。后者神经症状一般在24—72h开始恢复,最长可持续约3周。进展性中风系指局限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重。这种情况可持续6h至数天。而完全性中风则指症状在起病后6h以内即达高峰。病情一般较重,常为完全性瘫痪,甚至昏迷。据统计,约40%脑血栓形成病人,有短暂脑缺血发作史(见“短暂脑缺血发作”条)。

(1)颈内动脉:颈内动脉阻塞临床症状常与大脑中动脉阻塞相似,有的尚伴有精神症状或单眼失明

(2)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阻塞,可见到对侧完全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称三偏综合征),如在主侧半球还可有失语失读、失写。严重者可有颅内压增高及昏迷。皮质分支阻塞仅出现部分功能缺损的症状,偏瘫以颜面及上肢为重,视野改变常不明显。

(3)大脑前动脉:由于前交通动脉提供侧支循环,近端阻塞时可无症状。周围分支受累时,常侵犯额叶内侧,瘫痪以下肢为主。可伴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深穿支阻塞,影响内囊前支,常出现对侧中枢性面瘫、舌瘫及上肢轻瘫。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出现精神症状伴有双侧脑性瘫痪

(4)椎-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阻塞可表现为眩晕、耳鸣、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等。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比较罕见。一旦发生,病情十分严重。病人四肢瘫、延髓麻痹、昏迷或表现为闭锁综合征。病人意识尚存,但由于四肢、两侧面瘫和延髓麻痹,只能依靠眼球上下运动表达自己的意识活动。病变主要在桥脑基底部。

(5)小脑后下动脉:实际上常为椎动脉闭塞所致。血栓形成后,延髓背外侧梗死。临床表现为突然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同侧颈交感神经麻痹,面部浅感觉减退和肢体共济失调,对侧轻偏瘫和浅感觉减退,称为延髓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

(6)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阻塞临床表现为顶枕综合征。偏盲和一过性视力障碍黑蒙等相当多见,还可有体象障碍、失认、失用等。如侵及深穿支还伴有丘脑综合征,有偏身感觉障碍及锥体外系症状。

(1)急性期康复:目的主要在预防卧床引起的肺炎褥疮静脉血栓形成等全身性合并症,预防关节挛缩强直,特别是肩内收挛缩与足下垂。此期康复医疗方法主要是①维持良好体位,置四肢于功能位,并定期翻身。②一周后可开始对罹患肢体按摩和轻柔的被动运动。③病情稳定,病人清醒时作卧床保健操,主要由健侧肢体轻松的主动运动和呼吸运动组成。④患肢出现主动运动时开始作助力运动及主动运动练习。患肢髓、膝伸展肌力达3级时,如全身情况许可,可开始练习起床活动。

(2)恢复期康复:目的在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及代偿,逐步恢复行动、生活自理及适当的工作能力。此期康复医疗的措施是:①医疗体育;进行系统的、细致的患肢功能锻炼。对尚未出现主动运动的肢体要诱发及加强主动运动;在出现肌痉挛及共同运动时,要作控制共同运动,发展各别肌肉运动及调节肌张力的练习;在恢复一定的各别肌肉随意运动时,要进行恢复协调及精细运动的练习。如除了被动、助力、主动、抗阻等运动外,要系统地选用本体促进法,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放松肌肉的专门技术。②作业疗法:包括穿衣、洗漱、进食、起居、室内移动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及适当的手工操作训练。③行走训练:先作坐位、坐位起立及站立平衡和姿势练习,然后练习原地踏步,再练习迈步行走。重症患者在扶持下进行,中度患者可在平行杆或步行车内进行,轻度偏瘫者以健手持杖进行。要求步态平衡放松,注意维持全身良好姿势,逐步纠正不良步态。练习中要避免精神紧张及疲劳加重动作失调。步行功能恢复较好时进行上下楼梯练习。④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用以诱发主动运动,放松肌肉。多用于加强胫前肌以改善步态及加强三角肌、冈上肌,防止肩关节半脱位。⑤语言训练,用于有语言障碍的患者。⑥针灸和理疗,如头部碘离子或钙离子导入等。

有统计85%—90%患者能恢复步行能力和自理生活,其中又约30%能恢复一定工作能力。一般下肢功能恢复优于上肢,上肢如在4个月内未恢复运动协调,即难以承担主要的功能。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