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不是炎
编辑说话
作为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开院之元老级中医专家,许润三教授以八旬之高龄,不减中医济世热情,继续在治疗临床发挥能量,同时对科普工作相当重视。下文针对妇女多发病———慢性盆腔炎的深厚见解阐述,显示了许老的责任感。
盆腔炎是盆腔内生殖器官、周围结缔组织以及盆腔腹膜等发生炎性病变的总称,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而以慢性盆腔炎多见,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占妇科门诊的1/3。
慢性盆腔炎临床表现是以长期反复发作的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白带增多,月经失调和痛经为主,部分患者可因本病并发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以及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炎的“炎性”病理改变可呈现组织充血、水肿、纤维组织增生、增厚和粘连等等,此时患病部位多无病原体的繁殖和活动,对抗生素治疗不敏感。由于慢性盆腔炎病程日久,迁延难愈,且常反复发作,西医常采用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但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患者往往在劳累、经期、性生活或生气后又复发,故目前西医尚无理想疗法。
虽然中医药诊疗该病由来已久,但目前在中医药治疗上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即采用清热解毒法来配制中药处方(包括市场上流传甚广的非处方中成药等)。该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并不符合中医辨证治疗疾病的精神,且将产生负面效应。
■瘀血阻滞冲任为慢性盆腔炎主要病机,逢炎必解毒会导致药到病不除
凡急性炎症,可用清热解毒药,如五味消毒饮。对于慢性炎症,现时许多中医大夫也是逢“炎”必“解毒”。殊不知,患慢性炎症的病人往往存在阳气不足、无力抗邪的情况,此时若一味清热解毒,且邪不去而阳气愈伤,反易助邪,导致药到病不除的情况。
急性盆腔炎多由经期、流产、产后或盆腔手术后调摄不当,气血失调,不慎感染湿热邪毒,热入血室,淤阻冲任引起。中医辨证为冲任瘀热,治以清热解毒利湿、理气活血止痛为主,药用四逆散加连翘、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牡丹皮、土茯苓等。而慢性盆腔炎主要表现为盆腔疼痛,如下腹疼痛、腰骶疼痛、痛经等等,妇检则往往发现宫体固定或触痛、附件增粗或厚且触痛,甚至形成盆腔包块(症瘕)。其发生多由于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或患者体质差所致。中医“妇人腹痛”、“痛经”、“带下”、“症瘕”等病可与该病相参。
我认为可从两方面详识其病机。
1.中医识病机:女性胞宫、胞脉等重要脏器位于人体下焦,冲任督带通过经脉与五脏六腑相联系,以获取精微营养,借以完成胞宫、胞脉、月经及孕育等功能活动。当病邪经阴户侵袭胞宫、胞脉时,势必使胞脉之气血运行受阻,进而淤滞不通,最终导致“瘀血”的产生。“不通则痛”,而发为痛症这一主要症候。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诸症发生的重要发病机制。综观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除了气血运行受阻,不通或不畅而致的小腹、少腹等冲任经脉循行部位的疼痛外,还可有冲任脉功能失调的表现,如月经不调、不孕,甚则异位妊娠等。
2.解剖学释疑:女性盆腔内二至三条静脉伴随一条同名动脉循行,大静脉干之间有较大的吻合支形成众多静脉丛,且生殖系统的静脉丛又与膀胱、直肠二系统的静脉丛相通。这种丰富复杂的循环特点为盆腔“瘀血”的形成提供了病理条件,尤其当盆腔感染发生时,盆腔组织充血水肿,盆腔静脉运行更加缓慢,最终导致淤滞的产生。有关研究提示:盆腔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即血液处于浓、黏、滞、凝的状态。所以,无论是运用中医理论对本病的发生与发展所作出的病机分析,还是根据现代医学生理病理的研究,“瘀血阻滞冲任胞脉”都是慢性盆腔炎的重要病机。此时“毒”则退居到次要甚至不存在的地位。
■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既非单纯的“解毒”,也非简单的“活血化淤”
慢性盆腔炎以瘀血阻滞冲任为根本病机,故消除冲任胞脉气血淤滞是治疗本病所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法则,临床只有选择温经通络活血类药物,才能起到推动血行,消散瘀血的作用。在确立温化在本症治疗中“主则”的地位后,仍然需要中医辨证施治来指导临床处方用药。辨证则依据患者病程之久暂,体质之虚实,感邪之寒热,相应地在温化瘀血基础上施用理气、祛湿、益气、养血,或佐以清热等法,最终使气血平和,“阴平阳秘”。因此,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既非单纯的“解毒”,也非简单的“活血化淤”。
如何实施辨证论治、温经活血的治疗呢?我以抓主症,病症结合作为重要诊治手段。若临床见到下腹胀痛为主,大便干燥,脉弦,妇科检查未扪及明显包块者,则以理气活血温通为主,用四逆散加当归、丹参;如见到下腹疼痛,腰骶部疼痛,妇科检查扪及包块,舌边淤点者则以活血消症散结为主,用桂枝茯苓丸加三棱、莪术等;如见到下腹部钝痛,白带多,色黄,舌苔白腻者则祛湿活血为主,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如见到下腹部隐痛,腰酸,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则益气养血活血,用小建中汤加味。
在治疗过程中,我坚决主张慢性炎症慎用凉药,以防伤及肠胃。但如患者确伴有低热,腹痛较为严重,妇科检查压痛明显者,宜适当增加1至2味清热解毒药物于处方中,服用时间应掌握中病即止的原则,而不宜长期服用。■文/教授(北京济众堂中医专家门诊)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