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食疗
缺铁性贫血是小儿的常见病,尤其好发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因各种原因影响铁质的摄入或对铁的吸收减少,体内铁储存不足,造成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致病。由于贫血使血液带氧能力减低,对小儿呼吸、消化、循环系统功能,以及体格发育和智力都有很大的影响。
缺铁性贫血起病大多缓慢,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贫血的程度和贫血的发展速度;一般患儿常有烦躁不安,精神不振,活动减少,食欲减退、皮肤粘膜苍白,指甲变形(反甲)等表现;较大的患儿可述说疲乏无力,头晕耳鸣,心慌气短,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肢体浮肿。牧ソ叩戎⒆础?nbsp;
本病属于中医血虚、虚黄、黄肿的范畴。中医认为,血液的生成在于脾胃,同时又受心、肝、肾等脏器的影响。所以脾胃及心、肝、肾的功能失调,是发生缺铁性贫血的病理基础,也是进行辨证论治的根据所在。临床治疗除针对脏腑虚损辨证用药外,还须重视饮食调理,使药治与食疗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药物治疗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
A脾虚气弱型表现为面色发白,唇舌色淡;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大便塘软,脉虚而软。常用方药有炙黄芪、党参、当归、炒白术、茯苓、陈皮等。
A心血亏虚型表现为面色苍白,倦怠无力,皮肤干燥,心谎气短,睡眠不实,舌淡脉细。常用方药有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党参、丹参、酸枣仁、龙眼肉等。
A气血两虚型表现为上述两型症状相兼。常用方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川芎、鸡血藤、阿胶、陈皮、炙甘草。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