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小心孩子铅中毒

发布日期:2014-10-15 21:27:59 浏览次数:1600

看到过喜欢咬手指甲的孩子吧,可你绝对想不到他们当中的一部分还有啃脚指甲的爱好,有时候还会不自觉地咬到肉。时间一长,小手小脚伸出来,指甲全都坑坑洼洼,厉害的还血淋淋的。这可绝对不是恐怖片里头的情节,看看坐在对面浙建幼儿园保健医生李叶平老师认真的表情就能肯定———

3岁和8岁“暴发”最多

李叶平学医出身,多年

从事幼儿园保健工作的她,每天都要给孩子们排营养餐,经常性给孩子上营养课,谈起儿童“铅中毒”时她显得感慨良多。

李老师说儿童(14周岁以下)铅中毒最容易“暴发”的两个阶段,主要集中在3周岁和7-8周岁,也就是小孩子上幼儿园和上小学的时候。本来在家有爷爷奶奶看着,管得也牢,可现在不一样了,生活环境扩大了,还有了学习方面的要求,跟人打交道也要动动小脑袋瓜了,于是孩子个性上的很多问题,比如任性急躁、不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因为有了横向比较就变得异常明显。

然而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两个年龄段的孩子才会有铅中毒的问题,事实上,铅中毒已经日渐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

铅从哪里来

专家介绍,首先是受铅污染的蔬菜和肉类会造成人体摄入铅过量。另外,装潢过程中油漆、涂料也很有可能产生铅污染。除此之外,平时经常用塑料袋装食物,超过一定的温度就容易产生铅污染。另外,现在的孩子更多接触到一些印刷读物,加上对水彩笔、橡皮泥和油画棒的偏爱,和铅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由于铅一般存在于离地一米左右的空气中,因此3-6岁的孩子特别容易通过呼吸摄入铅。

杭州有四成孩子铅超标

浙江省的调查显示:23.84%0-6岁儿童血铅水平超标,其中杭州市区最高,达到39.55%。因为血液中铅浓度过高会极大地阻碍孩子智力的发展,所以更有专家指出若不控制儿童血铅浓度,那20年后中国儿童的平均智力要比美国儿童低20%左右(在美国,14周岁以下的儿童每半年要测一次血铅)。

据红会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贺悦介绍,目前每天都有孩子到儿科要求做专门的血铅测试,而经测试,这些孩子2/3左右都有不同程度的铅中毒现象,从目前情况来看,轻度的铅中毒比较多,严重的铅中毒则相对比较少。

轻度的儿童铅中毒常常会被忽略,就像上面提到的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多动、反应迟钝等等现象往往会被家长简单地想像成多动症或者智力上的问题。事实上,因为铅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人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所以孩子一旦出现各种各样自控能力差的表现,而且批评教育都不管用的话,家长们就要特别当心了。

成绩是次要的铅中毒会破坏免疫系统

或许是因为怕家长太过敏感,记者注意到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李老师更习惯用铅“损伤”来代替铅“中毒”。然而,对于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的功利态度,她显然很有意见。

李老师说,跟很多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她发现很多大人只盯着孩子的成绩,只有学习出了问题他们才会重视,才会想到检测、治疗来应对铅的问题,要知道,血铅超标会破坏人体对钙、铁、锌的摄入,所以孩子除了智力和脾气会受到影响,整个免疫系统也会被破坏,抵抗力下降。像一个找到李老师做营养辅导的男孩子,今年已经上高中了,成绩一直非常好,很聪明,但是个头矮小,体质也很弱,去做了血铅检测,超标很多。

在采访中,贺悦医生也特别提到,铅中毒严重的会出现经常性的抽筋腹泻腹痛、不容易长高等症状。

健康食谱对号入座

目前除了非常严重的铅中毒以外,轻度的铅中毒都不需要服药,轻度铅中毒一般采用食物治疗和行为纠正,再配合着食用一些排铅的保健品。

李老师根据多年的经验,特别向我们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健康食谱———补钙:纯牛奶、海带、虾皮、豆制品。补铁:黑木耳、红枣、猪肝、黄花菜、紫菜。补锌:芝麻、花生、核桃、瘦肉、蛋黄、海鱼,另外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少吃(不吃)的食品:皮蛋、爆米花、膨化和油炸食品、彩色糖果、饮料、罐头、粉丝、腐竹。【门诊小贴士】元旦有“免费测铅,科学排铅”咨询1月1日-3日,在九州门诊部(香积寺路225号,K3、K12、K57、K816、826公交车大关小区下车),将举行“免费测铅,科学排铅”科普咨询活动。

咨询电话:88397155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