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溶血性貧血

发布日期:2014-11-21 18:07:50 浏览次数:1595

溶血性貧血

正常情形下,紅血球的壽命約為120天;紅血球由骨髓製造完成,進入血液循環,負責運輸氧氣到體內各器官,到老化失去正常氣體交換的能力後,由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細胞負責清除。所謂溶血,即紅血球破裂和血紅素漏出的崩壞現象。正常人每日約有1%的衰老紅血球在破壞,其中約80-90%是經由脾臟、骨髓及肝臟內之單核巨噬細胞破壞之生理性血管外溶血;其餘10-20%則經由血管內溶血。某些情況會導致紅血球壽命縮短,即不到120天就提前被代謝清除;為維持足夠的紅血球來作氣體交換,造血器官骨髓會加倍工作,最高可以到平常6到7倍的製造量造血,若紅血球破壞的幅度超過生理代償能力時,便會因無法維持正常的紅血球數來運輸氧氣,而出現貧血症狀,這就是溶血性貧血。

溶血性貧血的症狀 有些與其他貧血相似 包括因血液中紅血球數量不足,無法運送足夠的氧氣到各重要器官,心臟會代償性加班工作,增加收縮的次數及力量,加速血液循環,心臟負荷增加以致會有胸悶及心悸的症狀。病人也會因貧血而精神不振,感到體力不濟。另外由於紅血球破壞的幅度上升 紅血球所含的血紅素經過代謝後產生膽黃素,因肝臟無法及時處理排泄而滯留,產生黃膽症,病人眼晴及皮膚泛黃,尿液呈現如可樂、 紅茶般的深褐色。

溶血性貧血的病因大致可分為「遺傳性溶血性貧血」和「後天性溶血性貧血」兩大類。

1.遺傳性溶血性貧血 : 是指因某些先天性紅血球型態異常,導致異常血球進入脾臟、肝臟、 骨髓內, 被巨噬細胞破壞清除而導致溶血性貧血。

2.後天性溶血性貧血 : 又以其血球破壞機轉是否牽涉到抗體抗原作用而區分為「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及「非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兩種。

與「後天性溶血性貧血」相關的疾病 : 包括輸血不合、新生兒溶血、自體免疫疾病、藥物、癌症等,病程一般較為急促,病人會突發黃膽、發燒、貧血及血紅素尿症。

1.遺傳性球型紅血球貧血:治療可依病情嚴重度考慮補充葉酸,或以外科手術切除脾臟。

2.G6PD缺乏症(俗稱蠶豆症):大部份患者都沒有症狀,只在服用含氧化物藥品或食物才會引起溶血,國內新生兒篩選檢查已包括此項目,父母從病患幼兒時便知道診斷及接受衛教。

3.海洋性貧血:在台灣地區非常常見,多數為輕度帶因患者,平時沒有症狀,但必需要作詳細遺傳諮詢和有關檢查,以避免產下中重度海洋性貧血兒。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從嬰兒期便開始有貧血症狀,如臉色蒼白、餵食因難、活動量差及發育遲緩等;需長期輸血治療或接受骨髓幹細胞移植術。

1.新生兒溶血性貧血:治療以換血、照光等方式處理病兒貧血及黃膽的症狀。

2.自體免疫性溶血 (AIHA): 此為個體因不明原因、疾病、感染及藥物而出現紅血球抗體,使紅血球溶血而致。 治療上可考慮投予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或移除可能致病之藥物及治療導致溶血之疾病。

3.輸血後溶血性貧血:因血庫的血型配對及抗體篩選已相當進步,因主要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現象十分罕見,大多數病人都可康復。因次要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常是亞急性,通常以慢性貧血為主,症狀較輕。

整體而言,溶血性貧血為一涵蓋範圍甚廣的病理現象,其病因牽涉到許多不同的機轉。診斷上除了確診其貧血乃因溶血而致,亦須注意其致病源,同時加以治療,方能有效緩解其病程。民眾若出現類似症狀,宜儘速就醫診治接受適當治療。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