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浅论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近年来在新生儿溶血病防治方面的进展已使该病的严重性和预后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它仍是新生儿期黄疸和贫血的重要原因。目前已报道有40多种不同红细胞抗原与胎儿或新生儿溶血病有关,但以ABO和Rh血型系统母婴不合引起溶血病为多见。
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理是当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血型抗原为母亲所缺少时,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循环,可使母体产生对胎儿红细胞抗原相应的抗体,此抗体又经胎儿胎盘循环作用于胎儿红细胞导致溶血。
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多发生于O型血产妇所生的A型或B型血的婴儿。因为O型血孕妇中的抗A、抗B抗体IgG,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环。由于A,B抗原因子在自然界广泛存在,O型血妇女在孕前可能受血型物质的刺激,如寄生虫、感染、注射疫苗及进食某些含有A,B抗原的植物等,使机体产生抗A、抗B的IgG,妊娠期间这些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引起溶血。故本病约一半可发生在第一胎。
Rh血型系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当Rh阴性妇女所怀胎儿为Rh阳性时,其D抗原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循环,刺激母体产生抗D抗体,此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而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使胎儿红细胞发生凝集、破坏,出现溶血。Rh溶血病在第一胎发病率很低,因为初次免疫反应产生IgM抗体需要2~6个月,且较弱,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多数发生在妊娠末期或临产时,故第一胎常处于初次免疫反应的潜伏阶段。当再次妊娠第二次发生免疫反应时,仅需数日就可出现主要为IgG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并能迅速增多,故往往第二胎才发病。Rh系统的抗体只能由人类红细胞引起,若母亲有过受血史,且Rh血型又不合,则第一胎也可发病。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抗原性的强弱、个体的免疫反应、胎儿的代偿能力和产前的干预措施。出生前过分的红细胞破坏可致胎儿严重贫血;出生后新生儿则处于红细胞破坏后毒性产物的危险中,如严重黄疸及其导致的胆红素脑病。红细胞破坏导致的髓外造血可引起胎儿肝脾肿大。重症溶血病常致胎儿苍白水肿,可死于宫内或出生后不久。
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包括出生前治疗和出生后治疗。出生前治疗主要针对孕期血清Rh抗体效价很高的母亲,可通过宫内输血或采用血浆置换降低孕母血型抗体效价,必要时选择早期终止妊娠。出生后可采取光疗和换血疗法来减轻高胆红素的神经毒性。
新生儿溶血病预防的主要方法就是做好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查,尤其是母亲O型、父亲AB型的情况,婴儿最易发病,更应该做好产前产后的检查,尽可能减少溶血症的发生。Rh血型不同的准爸妈,第一次怀孕时基本上不会出事,但如果有过流产等现象,一定要查准妈妈体内Rh抗体。有溶血病高危因素的准妈妈们最好从16周左右开始,定期检测血液中抗体的情况,一般在四周左右一次,密切留意宝宝是否发生溶血。如有异常可以在孕期治疗,效果会好很多。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电话:0791-86849032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