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是怎么回事
膜性肾病也是一种病理学诊断,指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均匀一致增厚、有弥散性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点、一般不伴有细胞增殖的一组疾病,它也是由免疫紊乱引起的。根据光镜和电镜所见,本病可分为四期,其中第四期最重,治疗效果也较差。膜性肾病也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之分。原发性膜性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人,以无症状性蛋白尿为首发症状,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成人患者有轻度的镜下血尿,几乎所有膜性肾病患者都没有肉眼血尿。在疾病早期血压大多正常,随病程进展则可以出现高血压水肿是主要的临床表现,轻者仅有下肢水肿,重者有全身水肿,甚至胸腔和腹腔大量积水。本病早期肾功能大多正常,即使蛋白尿持续不缓解,肾功能也大多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少数膜性肾病患者在病程中会合并抗肾小球基底膜新月体肾炎,此时肾功能会急剧恶化,因此,如果病情稳定的患者出现迅速的肾功能减退和急进性肾炎样表现,应高度警惕此合并症的可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常出现肉眼血尿、白细胞尿和高血压,B超见病侧肾脏增大。双侧肾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少尿和急性肾衰。慢性肾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加重,并出现肾小管功能损害表现如肾性糖尿、基酸尿和肾小管性酸中毒等。核磁共振、诊断,确诊需作肾静脉造影。肺、、脑心和下肢等部位血栓可有相应表现,需特别警惕的是,栓子脱落可导致猝死。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