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原发性痛经的心理因素
在原发性痛经中,抑郁和焦虑是原发性痛经研究最多的两个情绪因素。下丘脑、丘脑边缘系统既是情绪的中枢所在,又是疼痛的中枢部位,疼痛的传人纤维与这些部位紧密相联,如患者在行经前精神焦虑,会使雌激素分泌增加,黄体酮量减少,进而引起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介质变化导致痛经,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精神因素对痛经的影响忧伤、恐惧等对全身及盆腔的植物神经功能都有很大影响,从而影响盆腔的血液循环、平滑肌的舒缩。盆腔瘀血也与痛经有关,长期站立、坐位学习、便秘等会使盆腔静脉弹性减弱,盆腔静脉压升高,易致盆腔静脉瘀血。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疼痛是一种知觉而不仅仅是感觉,心理反应可以加重、减轻或消除由于始发原因所造成的疼痛。由于遗传、个性、个人生活经历等多种因素影响,个体之间的痛觉阈和对疼痛的耐受性等显示出明显差异。自幼娇惯、任性、敏感、脆弱、缺乏自制力的人,对疼痛的耐受性均差,而坚毅、刚强、有自制力的人,耐受性显著增强。临床表明,有些痛经患者,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缺乏耐心,常因小事与人争吵,过分敏感,暗示性强,较弱的疼痛刺激就会引起强烈的疼痛反应。此时疼痛多是下意识地为寻求援助或达到某种人际关系为目的。强迫性性格、过多的休息、家人过分关注和照顾、自己对疼痛特别留意、社会适应不良等均可成为强化疼痛的条件。越是怕疼痛的人,疼痛感越强,对止痛剂的作用就越不敏感,她们对疼痛的害怕及伴随不良情感状态,使她们体验到比实际更为剧烈的疼痛,以至表现出疼痛影响情绪,情绪加重疼痛的恶性循环。个体的心理素质和生理机能是原发性痛经发病的内在根源,这两者不但可以影响个体对内外各种因素的主观评价,改变自身对不良刺激的敏感性和耐受性,而且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机体缓冲这些刺激和调节情感的能力,以及自身对情绪波动的自我感受等,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来源网址